“本土设计”理性闯关

2014-03-12 16:32:21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其实,本土设计概念的内涵远远大于传统、民族、地域等概念,包含的要素既有人文的、又有自然的,既有历史的、也包括当代的,只要能影响到建筑所处的环境的要素都在其中。而本土设计就是要从众多的要素中寻找思路,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巧妙地将其表达出来,从而成为有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谈到本土设计的理论基础,崔愷如是说。

  构创新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体制改革的最新探索。

  作为当年建筑设计总院体制改革后以个人名义成立的三个工作室之一,崔愷工作室此番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除了加强本土设计的理论研究之外,更将为其内部的年轻设计团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可持续的生长架构。

  据悉,更名后,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下设一个研究室、三个工作室,将采用统一项目管理和经营核算的办法,并继续强化团队意识和企业文化。

  “工作室成立10年来,确实调动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比较有活力的机制。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办法会有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在设计的控制上会比较薄弱,所以不敢再扩大,限制了工作室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我合作多年的一批设计骨干已经形成了人才积压,梯队比例失调,给他们相应的管理岗位,赋予新的上升空间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崔愷告诉记者,正是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后,他决定对工作室体制进行改革。

  然而如此一来,原本以设计师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不是“师出无名”了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崔愷回答称,“个人品牌也是从不知名到知名的,只要本土设计中心存在的状态好,同样会从不知名变得知名。重要的是,理念比人的品牌持续得更加长远。现在我们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边,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就是希望在全球化的价值观状态下,面对纷乱的国际建筑思潮,找到自己的立足之本。”“从依托大师名望的个人工作室到明确研究方向的研究中心,此次更名不仅仅是称呼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对于中国建筑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接受记者采访的设计界人士如此评价了崔愷工作室的更名。

  “在我看来,本土设计可以用多种形态体现。”采访中,崔愷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本土设计观,“我一直把本土设计的概念想象成一棵大树,它深深地扎根在饱含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要素的沃土中,通过立足本土的理性主义创作躯干,能够生发出不同的建筑流派的枝条,既可以有文脉建筑,也可以有乡土建筑;既有生态节能建筑,也有大地景观建筑,最终呈现出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象。”

  对本土设计的未来发展,崔愷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期许,“我们希望从学术上逐渐完善本土设计理论,将本土设计平台搭建得更大些,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作品才可能越来越有学术性和思想性,越来越有质量。”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