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专家:如何用科学布局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

2014-03-24 08:31:47    作者:潘家华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寻求均衡——

  分散配置公共资源


  城市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集聚地,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如果公共资源过分集中,特大城市的规模和边界就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中小城市的发展和宜居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

  我国最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和文化体育资源,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大城市之所以越变越大,与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集中密切相关。要破解我国大城市病,如何均衡配置公共资源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

  首先,行政资源和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需要避免过分集中,防止规模不经济。巴西首都从沿海迁到内地、韩国首都拟迁出首尔,缘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北京首钢外迁是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类似外迁,有必要延伸到制造业以外的优质三产资源,在城市群内疏散特大城市过于集中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凸显区域公共属性,不在所有而在共享。以城际轨道为例,城市群不同城市间如以城际轨道间连接实现同城化,不仅可以有效疏散特大城市功能,减小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有利于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质量改善。而强调统筹规划布局,突出基础设施的区域公共属性是发挥其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科学理解“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内涵。我国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地位十分突出,几乎所有大城市,都是环路格局,一些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的人口密度超过2万;而在开发园区、新城区,人口密度却很低。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含义,就是要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主要是提高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人口密度,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同时要合理疏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缓解交通拥堵、供水紧张、污染严重、房价高企的城市痼疾。

  认知和顺应自然,减少与大自然的摩擦,有助于减少对抗大自然的资源耗损,节省社会运行的环境成本。科学的城镇化空间布局不仅是绿色城镇化的前提,更是绿色城镇化的保障,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将自然资源资产债务、生态效益等纳入城市发展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资源消费累进税和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引导并支持社会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区域基础设施资源共享,逐步化解优质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的痼疾。

编辑:ws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