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以文化之道引领城市建设

2014-04-29 08:17:00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2014年4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编辑部主办,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承办的“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的“人文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共生互动”为主要议题,开展深入对话和讨论。本刊摘发与会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坚持“绿色、有机、生命”的城市化原则

  回顾我国1978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成就显而易见,问题也显而易见。出现一些问题,原因是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违背,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建设理念上则违背了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城市化原则,也就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一理念包括了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充满生命。这是对于我国传统生态生命哲学与建筑理论的总结发扬,是城市化要“以人为本”,有利于城市居民健康美好和环境权得到充分保障的现实要求。


人文城市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城市化
  上海外滩

  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是“以物为本”的城市化,是以追逐经济利润为旨归大肆剥夺广大工人农民的残酷过程,导致了人与自然、身与心、富人与穷人、城市与农村、城市与文化的二元对立。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错误的道路,在新的空间理论指导下探寻克服以上二元对立的城市化之路。这种新的空间理论在中国具有宝贵的资源,就是在“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说”中包含的空间与时间的高度统一,由空间中的“天地交”而催化时间中的“万物生”,优化的生态空间一定会导致万物生命的繁茂昌盛。

  绿色的有机的生命原则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吸取。城市化关系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城市化经得起历史检验,应将按照规律办事和城市化质量放在首位,而且要建立问责制度。(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曾繁仁)

  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村复兴

  城镇化是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是城乡两个空间地域和社会有机体演替的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直面乡村、正视乡村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是城市规划通常所说的“显山露水”的布局手法和生态理念,而是极富深意地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指出了当前城市和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