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老厂房有多少可以获得新生(图)

2014-07-14 09:04:25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


  针对以往旧区开发的单一产业功能转换,上海世博会规划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建设工业文明与世博文化的双重遗产的设想,首度尝试了大型城市事件与城市工业遗产的结合。

  令人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是一座3000人规模的“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由原来的上钢三厂特钢车间的部分厂房改建而成。专家介绍说,该项目改建设计遵循了文物保护中的“可识别性原则”,严格区分新旧构件,为钢结构、墙面、地面、栏杆、设备等确定了不同的色彩分类和表面处理方法,使穿行于建筑里的游客仍然能看到上海工业遗存的历史痕迹,巧妙地留存了城市的公共记忆。

  在200万平方米的世界博览会总建筑面积中,工业建筑保护性再利用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一些工业建筑遗产经过保护性再利用、注入新技术的元素,或用于各类管理办公,或用于各种服务设施,或用于专题博物馆和展览馆。上海世界博览会有15个展览场馆是利用工业建筑改建而成,一些大跨度的工业厂房建筑,经过空间灵活分割,适合用来作为展示空间。这些工业遗产再次成为人们向往的彰显城市魅力的地方。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如此大面积地使用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展馆和场馆前所未有,也成为本届世界博览会的永久标志。

  世博会中,园区的工业遗产场地融入了整体场地规划,会后则边界消亡,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世博会后,这一地区随整体的二次开发,转化为引领上海浦江两岸城市生活的旗舰地区。

  逆工业化,让我们住到老厂房里去!

  住在老厂房里?听起来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国外的工业遗产改造中,这是经常见到的案例。当然,成为富有特色的私人住宅,只是工业遗产改造的一种方式,在上海其实已经有了其他形式的尝试,产业型开发就是特征最为明显的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方向。

  所谓产业型开发,就是原物利用,即由以传统生产为主的工厂,转变为以产品研发设施、技术服务及低污染、低能耗为主体的新型都市工业园区。上海现阶段确定的创意产业,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设计、时尚消费设计等五大类的几十个重点领域,大部分是以工业遗产为载体而设立的。

  在“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的计划铺陈之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文化聚汇、产业唱戏”开始成为上海转型、尤其是旧工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型的重要动力,而以往大量工业遗产的处理开始被提到前台,上钢十厂的改造即是其中先行的一个范例。

  由于上钢十厂遗址南临淮海西路,离徐家汇、虹桥商务中心比较近,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因此,在上海市政府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中,该地块由原先的工业用地被调整为公共文化用地,建设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体的综合文化中心,便成为上海市规划局的最终立项。

  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地保留老工业建筑的原始形态,对其原始功能进行置换并再次利用?而在老厂房转型改制的过程中该由谁以什么形式承担?

  “上海市雕塑管理委员会主管的这一项目,撬动了政府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探索之路。”在最后中标,并获得上海城雕综合文化中心整体经营管理权的鼎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光的叙述中,这块土地是以运营公共文化艺术设施的发展方向为前提,以文化产业为支撑衍生发展。

  然而,工业厂房改建,其真正的潜在价值并不可能由单纯的公益文化设施来体现,能否升级为“公益+商务”的模式,才是项目生命力和民间资本诉求的根本所在。

  除了产业型、商业型、文化型和旅游型等多类型开发外,还有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将工业遗产开发为游憩区、广场、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城市救援基地等的市政型开发,以及将原工业建筑直接转为民用建筑的地产型开发,这些都可在上海找到相关的案例。

  老厂房有多少可以获得新生

  据统计,上海市有40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每个厂房都有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工业历史。它是上海民族工业的见证,也是上海发展历史的缩影。然而,目前有的厂房被闲置起来,或廉价出租,有的甚至被拆除,开发成商品房。虽然上海相继推出了田子坊、八号桥、创意仓库、周家桥创意之门、设计工厂、时尚产业园、传媒文化园等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左右,但与巨大的老厂房存量相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更为引人警醒的是,创意园在经历建成之初的“热闹火爆众人捧”之后,面临的是“迅速失语鸟枪换炮”。专家认为,创意园最大的关键词是“先天性的隐患”。在1933、红坊、M50等逐渐成为上海创意园品牌象征的同时,另外一些创意园却迅速消亡。

  “我们现在在工业遗产开发上最大的问题是雷同,像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工业建筑的改造是十分严格的,每一个建筑都有不同的规划方案,而我们的风格太单一了。”张松说。

  “现在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主要还是被改造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让市民有一定距离感。”在张松看来,其实工业遗产还有着更多的方式可以利用。例如在进行上海工业建筑普查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在杨树浦地区发现过一处厂房非常适合改建成学校,“此外,还可以改建成体育、商业、博物馆、公园、旅馆、住宅等各类公共空间———保护工业遗产,一定要有老百姓的关注和参与,否则就失去了公众性和关注度”。

  如何从城市整体的规划和文化创意角度考虑,更加重视工业遗产的整体性规划开发利用,把保留至今的工业遗产,当做可以转换的文化资源,在尽可能尊重工业遗产原有格局、结构和特色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化静态保护为动态科学利用,都是考量上海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智慧、体现工业遗产带来的产业贡献率、实现生机无限的工业遗产开发效应的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