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龙:如何把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机遇与未来布局

2014-12-05 09:48:18         来源:红网     浏览次数:

  

(专家简介:李跃龙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研究员,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专家咨询委员。著有《洞庭湖志》、《洞庭湖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等。)

  【编者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协调处理好江湖关系重大问题,对于湖南洞庭湖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为此,红网《论道湖南》专访了长期从事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李跃龙研究员,为我们解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地理概念,以及如何既打好“生态保护牌”,又打好“经济发展牌”,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

  论道湖南: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您认为,这对于湖南全省的跨越发展有怎样的历史机遇?

  李跃龙: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对湖南全省和湖北省在实施新时期的跨越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是洞庭湖区民众几代人的梦想。如果把国家有关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比喻为一根金项链的话,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这支金项链上的一颗宝石。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对于推进湖南全省跨越式发展,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大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首先是生态建设的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主打绿色生态牌,“生态”成为该区域建设的关键词。长江流域在遭遇1996、1998、1999年特大洪水灾害后,国家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和长江大堤整治工程,确保了长江安澜和荆江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长期困扰洞庭湖区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了健全湖区防洪减灾体系的要求,洞庭湖二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都被列入其中。受江湖水系、气候环境、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洞庭湖区湖泊萎缩、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湖泊流域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防洪保安任务艰巨。该规划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等,提出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体现了大湖流域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护理念的重大转变,为建设包括湖北省荆州市在内的“大湖经济区”带来了历史新机遇。

  其次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涵盖湘、鄂两省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将区域发展与流域治理融为一体,是一个重大创新。推进该规划的实施,必须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湘鄂共建,合作共赢,湖南、湖北以及相关地区必须围绕规划目标,尽快出台配套实施方案、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与实施细则,尽快建立省际与湖区四地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推动跨区域、广流域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更大勇气和智慧。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将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促进生态经济区目标的实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其三是区域城市群建设的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大湖经济区”将培育岳阳、常德、益阳、津澧新城和荆州五大中心城市,打造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乡人文特质的城镇风貌。这不仅有利于洞庭湖流域的发展,更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积极探索;不仅有利于长株潭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的融合,更是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胆实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建设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快速交通格局的构建、信息网络的融合,区域城市群外向型、网络化、一体化逐步形成,区域城市群竞争力将日益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新引擎。

  其四是“三农”发展的机遇。湖南是农业大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发挥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商品优势为经济优势。要注重统筹兼顾,以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主题,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途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完善和转型升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具有湖区特色的现代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扩大生态健康水产品养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产业集群,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论道湖南: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该如何实现”生态优先”,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

  李跃龙:生态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者结构复合的经济,是一种必须同时遵循自然生态和市场经济两种规律的经济,是一种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要保护自然生态的再生能力;既要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经济效益又要保持全局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自然、经济、社会三者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共赢。生态经济,就是自然与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统一、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经济是连在一起的,我想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要真正围绕生态发展经济,把生态经济这篇文章做好,最关键是三个方面:

  一是在集约发展方面做文章。集约就能生态,就能环保,要充分利用好园区、平台,以及一些集中发展的集聚区的作用来集约发展;二是在创新发展上做文章。只有创新才能环保,才能生态,所以要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的素质和水平,在创新当中来转型、升级;三是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任何的发展、任何的项目,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生态,是不是环保,尤其是在洞庭湖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当中不能承接污染。就是要选好项目,建好项目。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措施,还要建立一些相关的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来确保生态经济真正有效地发展。

  论道湖南: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似乎是一个悖论。您认为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项目?如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

  李跃龙:国务院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在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即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着重强调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建设美丽洞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过去我们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确确实实陷入了先污染后治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太湖水污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应当承认,生态与经济既依存又冲突的矛盾,将贯穿于整个生态经济的发展始终。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是经济和生态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要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决杜绝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经济增长,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的发生,努力使经济和生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一句话,产业转型发展是根本出路。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立足湖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优势突出、错位发展、与生态经济定位相适应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农业发展,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发展。运用生物防病杀虫、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三品一标”认证比例,支持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和注册商标,不断提升洞庭湖生态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整体竞争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制定湖区产业指导目录,严格行业准入条件,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湖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绿色矿山建设。制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轻工、纺织、建材等产业向高技术、低消耗、少污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提升水路运输能力,加速启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相关工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与旅游交融,为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持久动力。

  论道湖南:在国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上有何考量?

  李跃龙: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按照国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大湖地区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区的城镇化,从目前来看,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发展不够强大,实现城镇化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就必须做好统筹规划。首先要统筹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城镇要发展,生态要保护,要始终注意统筹好这两者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其次要统筹好目前和长远的关系,目前洞庭湖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强四核,即岳阳、益阳、常德、荆州核心城区的发展,努力促成第五核,即津市澧县城区的发展。通过五核的发展,带动次中心城市即重点县城的发展,再逐步发展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要有大致的时间表;第三要统筹好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关系,因为产业化是城市化的支撑,没有产业化就难以城市化,要在做城市化规划的同时做好产业规划,城市化和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要统筹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通过资源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五核集聚,做大做强五核,实现局部优化。再通过五核,带动整个洞庭湖区城镇群的发展。逐步实现整体优化;第五要统筹好工农关系,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实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工农结合,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要以工业产业带动,小城镇要以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来带动。在规划布局上主要把握三个层次:一是致力于提升岳阳、常德、益阳、长沙望城、荆州等中心城市,加速津澧融城,强化其区域辐射带动的能力和作用,但不搞“摊大饼”式的城镇化。二是致力于县城、特色镇等节点城镇的扩容提质改造,推动以人为本、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可持续的城镇化。三是致力于城乡统筹,加快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活方式向农村传导。

  论道湖南: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湖南已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等三大板块上升为国家战略。您认为这四个板块应如何相互促进,提升湖南产业发展的布局空间?

  李跃龙: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后,湖南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板块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全覆盖。我个人倾向于要站在更高一点的视角来理顺关系,相互促进,更好地提升湖南产业发展。首先是要把湖区产业规划融入到长江经济带建设之中,这是湖南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第一步,“融入”,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成为互相联系紧密的一部分。准确定位自己在整个经济带中的地位,利用中部优势,主动对接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产业转移,这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顶层设计的前提。岳阳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纽带,是洞庭湖区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作为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优势明显,地位独特。湖区产业建设要重视增强其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促成湖南其他版块联动发展。其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要当好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的腹地,成为两型建设的支撑区。腹地经济应该是优势互补性经济、产业对接性经济、城乡统筹性经济。要甘当好两型建设的“配角”,城市的优势在于人才、产业、信息、市场、服务、资本等,农村的优势在于资源、劳动力、发展潜力等,城市和农村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是城市腹地经济的重要内涵。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产品的深加工等也是城市产业所需要的,做到对接服务达到两利,就是当好了”配角”。其三,湖南省四个经济社会发展板块,发展是共同目标,要求则各不相同。它们的差别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区位交替影响形成的,各自的特点和差别是合作互补的重要前提,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则存在着合作的更大空间。

  论道湖南:从区域合作层面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跨湘鄂两省,您认为该如何处理好与邻省在生态治理、开发、合作等方面的关系?

  李跃龙:主要是与邻省湖北省。在1949年前,因为地域和复杂的江湖关系等原因,两省在江湖治理理念和实施过程中确实产生过重大分歧和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在平衡江湖关系和注重南北兼顾、江湖两利方面党和政府均做了大量工作,人民群众是满意的,效果是好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如何从旧的江湖关系中走出来,打造好新型的江湖关系。旧的江湖关系是指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实质是湖南省与湖北省的关系。新型江湖关系则是指湖南全省与长江经济带之间的关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从酝酿、破题、规划编制到实施,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湖南、湖北联手合作,两利双赢。可以在三个层面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一是在国家层面,由发改委牵头建立一个协调督促检查机制;二是在省级层面,湖南、湖北两省成立一个高层协调机制,以及4个市的常德、岳阳、益阳、荆州联席会议机制。主要通过这么几个方面,加强在各个方面的沟通、协调,以及在重大项目上的协调、会商。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