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杭州:承文脉留记忆谱华章

2014-12-26 13:45:03         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告别拆老城建新城决策扭转规划引领

  ——古城保护进入正确轨道

  灿烂的史前文化,辉煌的两朝国都,独特的城池格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个“天堂”里留下了异常厚重的积淀和印记,令杭州魅力无穷。历史文化积淀是杭州的“根”与“魂”,都是杭州之所以为国家级名城的祖传珍宝,不可再生。

  回溯历史,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21世纪前夕应该是一条分界线。

  此前的一些年,杭州也是重视保护,且做了不少努力。尤其是成为首批国家级名城后,更是做了大量保护工作。

  诚然,这并非尽如人意。“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启动旧城改造,为着彻底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顶帽子,从1993年起,决定每年拆除100万平方米旧建筑,同时配套建设新住宅120万平方米。大片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群被彻底‘抹平’。”2007年9月21日的新华社每日电讯这样说。

  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陋街小巷变成了现代大道,摩登高楼取代了矮旧民房,现代建筑挤进了西湖风景区……收获了高楼大街、改善了居住条件的古城,也损坏了不少文化遗产和旧城格局、城市文脉。有识之士疾呼:“杭州越来越不像杭州了!”

  杭州开始从弯路中觉醒。决策层对“拆老城、建新城”开始了深刻反省,逐渐认识到:古城的风貌景观之独特价值,是任何新建筑所不能代替的,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并不对立,完全可以正确地协调起来。缺乏城市保护规划,是付出惨痛代价的根由所在。

  “‘建设性破坏’,那是非常遗憾的一页。”杭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晓东博士,回忆这段时光,显现出无奈而痛心,愿望是好的,但方法出错了!诚然,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个过程。杭州的觉悟还是比较早的。

  刘晓东,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博士生。自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市规划系统工作,即与名城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经办人干到副局长。说起杭州古城的保护历程,如数家珍。

  “明显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这年春,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到处是一个“拆”字,古街老店在推土机下不断消失……在社会的呼吁中,终于被紧急叫停。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下称“市规划院”)的院长助理杨毅栋,与刘晓东同为当时的见证者。“那时的状况,有点像‘刀下留人’。终于,拉走的材料被追回来,开始尝试抢救性保护……”这个事情,在社会上震动很大。

  绝处逢生。2000年,杭州出台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4月8日始,依“修旧如旧”原则,按原有风貌和历史肌理,进行保护修缮。2002年10月,既旧又新的河坊街热闹亮相,以其“南宋余韵、市井风情”一举轰动。至今已成为古城特色街区的代表,“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

  以河坊街的保护为契机,杭州进入了全面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轨道。

  决策迅速扭转。理念革新思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基础性投入,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进入新世纪后,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名城保护理念。亮出坚定决心:路可以明天修,房子可以后天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必须今天干,当好名城的薪火传人。强调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建设必须服从保护的需要。

  “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重大决策次第推出。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老城区、西湖、西溪、运河,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区;疏散老城区人口和建筑,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功能区集中、建设向沿钱塘江新城区集中,努力实现名城保护与城市化推进“双赢”……

  名城保护,量大面广内容庞杂。首当其冲的,便是规划。有了科学规划,即可“按图索骥”,遵照实施。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到规划人身上。“规划先行,我们要尽到历史责任;科学规划,应保尽保,是规划人的职责所在!”刘晓东说。

  结合新修编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市规划局、市规划院会同市园文局几年的调查研讨编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终于2003年9月正式出台。作为名城保护与建设的依据和法定文件,“这个规划,我们已经等了整整21年了!”时年74岁的评审组专家毛昭晰教授感慨不已。

  “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解决好名城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古城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重点保护好城市环境风貌和文物古迹,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杭州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确实颇有高度和远见。这年的5月6日,《浙江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就此进行了专题“关注”。

  随着保护工作的次第展开,“市规划局等相继组织编制了一系列保护专项规划,涵盖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老字号、党史胜迹等一系列保护规划,形成了完善并具有杭州特色的保护规划体系。”市规划院院长龚正明说,仅仅专项规划就多达70余个!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而且不少规划开创了全国先例——

  出台了全国首个老字号保护规划,挖掘、整理并保护了胡庆余堂、孔凤春香粉店、万隆火腿店、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等近百家“老字号”商号(建筑);在全国率先提出“教育遗产”概念,并将教育遗产(校园建筑)、古树名木甚至古井等进行了保护,编制了专门的保护利用规划,给市区的古树、名木、古井上了“户口”;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杭州规划保护的经验做法,由中国城科会名城委总结提升为著名的《杭州共识》,在全国推广……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