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院士:城市水危机治理需区域协作、六水共治

2014-12-29 11:54:00    作者:zhufei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干旱缺水、水体污染及汛期城市内涝成为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住建部最近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通过城市雨水开发系统的构建,来尝试缓解严峻的城市水文灾害。记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院士,谈谈城市水资源治理中的各种顽疾。

卢耀如



  卢院士指出,北京近几年的人均水资源200-300立方米左右,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像北京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过境的水资源如永定河,水量不多。雨水属于当地水资源,尽量留住大气降水是必要的,"他认为,"但是也要认识到,城市水文系统庞大复杂,干旱缺水、内涝、污染等水生态问题,仅靠'海绵吸水'的理念对雨水进行治理不全面,也不能真正解决。"

  在卢院士看来,地下水超采问题不能完全依靠雨水的吸收、下渗来解决。实施地下水的回灌要从地表、地下水利措施的合理规划来考虑,否则即便雨水渗入地下浅表,还是会汇聚到低洼地带变成径流流走,起不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雨水汇入洼地也可能会发生因淤积而无法渗漏的情况。因此补充地下水需要对复杂的地质情况进行考查,确立不同的方案,否则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引发新的灾害,例如可能会导致岩层、土层性质变化而产生形变,引起或加剧地面沉降等灾害。

  "水污染、灾害防治仅靠海绵城市也不能完全解决。"卢院士进一步指出,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也影响水的循环活动,导致地下水质恶化,加上人工对地表、地层的污染,只单纯通过简单"海绵吸水"而使雨水排入地下,那样是无法更多地使雨水转入地下而成为纯洁可用的水资源,这样吸水是无法增加水资源的。另外,城市土壤污染也相当严重,有些地区属于垃圾、渣土填埋区。在这种情况下,渗漏的雨水如果不分地带处理,会把污染物带入地下含水层中,而地下水的污染比地表水的治理要困难得多。

  卢院士告诉记者,目前城市的发展完全是水泥化,对集中的大降水量的暴雨必然会积水成涝。城市中有较大面积的土层、岩面可直接承受大气降水补给,是很重要的防内涝措施,"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生态透水铺装是可以尝试的,在相对洁净无污染地带,让雨水多渗透一些,纠正对地面的过度硬化是非常必要的。"但城市治水不是仅仅实现"海绵式吸水"就能解决的,要综合考虑、科学研究城市地质、生态条件,排蓄并举、排蓄平衡。在大暴雨中城市出现暂时性内涝或频繁内涝的城市还应该是以排水为主,否则渗入雨水太多,地下水位太高,地面会发生盐碱化,植物也会淹死。

  "国内城市内涝跟排水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有关,像北京有的地下排水管道还是明代时留下来的。要更新管网,在主要干道和地带建立大沟状、隧道式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修建地下储水设施蓄积暴雨洪水都需要因地制宜的采用。" 卢院士强调,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和雨水处理系统的缺乏,让紧缺的水资源反而成为了灾害发生的诱因。

  访谈中,卢院士针对城市水治理的提出了合理调蓄、综合治理的观点。卢院士表示,北京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需求量极大,仅靠雨水是无法满足的。解决水资源危机需要六水共治,"六水中,除了作为很重要一环的雨水,还包括河水、湖泊水、地下水、人工蓄水、海水。"虽然北京不临海,但海水对水循环有着根本的影响,因为水形态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六水共治要求我们从水文循环的生态角度,进行综合调蓄。

  卢院士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开发用水、有效应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例如采取分质供水,把自来水中的生活用水和直接饮用水分开,另设管网,直通住户,实现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质、分流,优质优用、低质低用,保证市民的饮水健康。他强调要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应用,"节约用水,争取把每一滴水得到合理应用。"

  卢院士以1956 年他负责官厅水库的渗漏与塌陷调查为例,指出城市水治理也要把对旱灾、水体污染、涝灾、洪灾、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综合防治考虑进去。官厅水库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水电枢纽,主要为了防治永定河 ( 因水患多、河道变迁大,历史上又被称为无定河 ) 洪水,并作为北京地区水源地,官厅水库于 1954 年建成后蓄水, 1955 年就发生渗漏及塌陷,威胁到京津一带的安全。"水资源开发、灾害综合治理、建设安全生态环境需要区域性的协同发展、统一规划。比如北京的水治理应考虑其所处的永定河、海河流域,从大的水资源单元上进行统筹规划。另外,京津冀地区同属于华北平原的自然单元内,同气候条件,同一大水系海河流域为主体的地表、地下水系网络系统。在开发水资源、防灾减灾方面,京津冀更应该按习主席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指示来协调今后三地的发展,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灾害防治。"基于区域之间生态环境的互相影响,卢院士建议,应该成立建立一个三地合作委员会,在合理高效开发水资源、建立各种灾害共同防治与预警机制上,使京、津、冀三地一体化协同合作。
  
  最后,卢院士指出,城市水资源危机的处理依靠地质、水利、环境、城市规划、园林、林业等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的合作,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水生态整体概念的把握,来实现城市水生态的良性改善。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