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汉长安城遗址: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凝练西安城市精神

2015-07-13 09:08:37         来源:西安晚报     浏览次数:

  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自古以来,记载、研究汉长安城的历史文献有很多,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还有《三辅黄图》《水经注》《西京杂记》等都记录了这座国际著名的汉朝国都。

  汉长安城遗址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与古罗马城东西相对,遥相辉映,并称为“东长安、西罗马”。

  汉长安城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因为西汉王朝的丰功伟绩,逐步形成了汉人、汉语、汉族、汉文化等历史概念,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里也发生了很多职能和环境上的变化。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完整性,西安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既不能建工厂也不能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就连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西安二环路北段时,为了专门避开汉长安城遗址区,二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也正因此,遗址保护区内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与西安城市形象差别越来越大。2012年当市委、市政府将汉长安城保护列入五项重点工作后,这里开始建设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毛新亮说:“3年来特区建设一直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坚持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

  汉长安城遗址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保护和利用堪称一项重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对西安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随着汉长安城遗址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遗址区内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城中村”。此次保护工程,彻底改善了遗址区内9个村、1.5万市民的生活问题。

  如今,只要您到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走走,就会发现在炎热的夏天,这8.5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上万亩绿地营造出了另一番绿树掩映、草木葱茏的景致。这里已俨然从昔日的“城中村”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公园”。

  与此同时,在距此不远的朱宏路与北三环立交向西800米路北,41栋单体高层和2所学校的主体建设已进入尾声。这个体量巨大的建筑群有一个富含历史韵味的名字——“汉都新苑”,这是为那1.5万搬迁群众建的回迁安置房。为此,政府以完成20多亿元投资,其中2015年前5个月投资就达7.9亿元,占年计划39.5%。

  毛新亮说:“再有几个月41栋楼主体将同时竣工,明年6月会实现同时交房,届时1.5万搬迁群众将开始在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小区里与遗址区守望相对。”

  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规划,6年以后,这座凝聚了现任决策者心血和城市希望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不仅会成为一座极具西安特色的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同时也会成为西安最大的“绿肺”。届时这座纵贯西安历史的城池将会以另一种面貌,接受来自全世界游客的仰望。

  他把对汉文化的热爱写进诗里

  64岁的退休职工高琦对汉长安城遗址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有一个特别的本子,里面记录了数百位曾到访未央宫前殿遗址的游客游览时的感触。

  那是基因密码里的感召力

  高先生家住浐灞生态区,来一次未央宫前殿遗址最少需要1小时车程,即使如此,他还是乐意一周来个三四次。他享受站在遗址高台上,俯瞰千年繁华落尽后苍凉大地的时空交流之感,他说那种感觉是一个民族基因密码里的感召力,大汉雄风,何其壮阔。

  高先生每次来,都会在前殿遗址的栏杆上挂一个留言本,他会说服每位到此观景后的游客在本子上留下此时的感触,冥冥中他在等待一个能与他同样热爱汉文化,并产生心灵互通的“知音”,就像子期之于伯牙。

  高琦的这个习惯从2012年12月开始,现在他的本子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留言。这些人来时操着五湖四海的乡音,高琦与他们聊天、给他们做义务讲解员,与对方交流彼此对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来兴致时,他还会当场作诗,如今他已经写了十几首关于汉长安城遗址和汉文化的诗作。畅聊过后,高琦会邀请对方在他的留言本上写下感受,当然他最喜欢留下诗作的人。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