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李铁:像智能手机一样建智慧城市

2015-09-07 10:04: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主持人:还说智慧城市。现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这些项目规划,据我所知,很少有政府考虑到项目收益问题,如果未来引入更多的社会化资源进来,那社会化公司就需要考虑一些项目收益的问题。在未来的智慧城市规划体系里,政府可能会留出一些模块,比如健康和教育,让社会相关主体参与到里面来,而他们参与的很大动力就是“我要收益”。

  李铁:智慧城市是一个大空间。以智能手机为例,它是智慧城市中最微观的内容,大家比较青睐的品牌,中国有华为和小米,美国有苹果。而软件方面,既有政府管理软件,也有政府办公系统。那么众多软件是谁开发出来的呢?几乎没有政府开发的软件,全部是企业开发的,是企业提供给政府,由政府来购买。这已经为智慧城市奠定了一个方向。

  其一,专业人才的差异。有需求就一定要产生收益,同时针对需求制造的产品也一定会有成本,包括硬件成本和软件研发的人力资源成本,而政府的人员构成中没有这部分技术研发的核心力量。

  其二,竞争的差别。政府是没有竞争的,也就没有压力,就不用去研发。如果企业不去研发就会死掉,因此,企业要拼命研发新产品,要和别的企业竞争,进而无论是公共服务软件还是面向社会的软件,都要实时更新,这会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看到我们的手机,就可以想象未来智慧城市的样子。一个手机所满足的所有要素,也就是未来智慧城市相关的所有要素。智能、智慧,因为有了互联网因素,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市场化需求,而一旦涉及到群体、社区、城市,就成为公共服务需求。这种公共服务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对产品制造商来说,也是一种市场需求,比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满足客户的要求?怎样定制产品?智慧城市也是如此。我们不要把它想象得特别复杂,其实并不复杂。但是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即所有这些事情都不是政府做的,这也是非常浅显的道理。

  主持人:总结一下,以往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但现在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方式(即政府主导),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方式(即社会资源的参与),可能两个方向都要发力。

  李铁:如果说自上而下的推进,怎么把壁垒打破,怎么提供更多的空间。所谓“自上而下”实际上是提供法律、政策和空间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生长起来。比如,不能跟别人发生冲突,造成社会混乱,不能刚出来就被认定为违法,这些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内容,其他方面的“自上而下”大多都不成立。而“自下而上”的方向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推动的,现在已经形成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将来还会在智慧城市的所有领域,对碎片化进行整合,向跨界融合发展。在一定的空间内,这些是可以交给企业来做的。在“自下而上”的推进过程中,当出现无数个机会的时候,地方政府要通过什么政策来购买这些服务,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别。

  主持人:针对智慧城市目前的状态,智慧城市很热,“互联网+”也很热。每个新概念出来的时候,社会资源就会追捧它。智慧城市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分析说要开拓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互联网+”行动计划出来之后,也说要开拓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铁:我从来不认为这种追捧具有实质性意义。你提出“互联网+”了,但实质性措施在哪里呢?智慧城市的实质性措施又在哪里呢?各部委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但最终都要落在市场上。我国有中兴、华为、腾讯、百度、小米、乐视,每个企业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这些企业在做自己事情的同时,也把各种应用的功能不断放大。虽然他们也关注智慧城市,但是他们重在“为我所用”。比如新浪和腾讯提出了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把政府当成市场的客户,并定制了政务的服务。这是智慧城市的一方面,并不取决于“互联网+”。

  政府习惯于提出“口号”,媒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口号,但是华为、小米、腾讯等企业从来不是在政府大口号下滋生出来的。政府提出口号以后,官媒的响应程度和市场化的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市场化的媒体更关注马化腾怎么样,马云怎么样?马云的O2O发展到什么程度?小米手机到底有什么功能?乐视又有哪些新产品出现?所有新产品的出现都不在乎提不提“互联网+”。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有两个很大的压力,一是筹资压力,要用概念获取金融支持,二是有了金融支持后,如何转化为实体经济,才更有竞争力。

  因此,所有互联网IT产业里有两大现象,一是互联网向全世界蔓延,扩张地盘,改变原有营销方式,开展各种服务;二是谁能向实体经济迈进并占领最高点?互联网怎样像手机那样从各种功能上影响产品的变化?以一个电水壶为例,人在办公室能否把家里的电水壶打开,可以通过设定模式,来控制温度和开关。这在韩国已经做到了,制定一个模块系统,通过模块系统可以控制冰箱、彩电、空调以及所有的家用电器的功能。冰箱控制可以做一个模块加进去,彩电控制也可以做一个模块加进去,空调也同样,在办公室通过手机控制模块,发送命令,解决家里面所有电器的操作问题。这些肯定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比如,冰箱功能要发生变化,要解决远程遥控问题,还要和智能遥控结合在一起。又如,特斯拉汽车,其设计和未来的城市理念结合得很紧密,是一个很低碳的产品。

  再如,日本的柏之叶,可以通过智能控制一个小城市低碳能源的使用,但是有两个前提:一是墙体材料要是低碳的,所有用电系统是太阳能的;二是太阳能的材料和电路电网的设计,也要适应楼体和家庭的需要。柏之叶智慧城市带动了哪些新产品?比如,在小区里要有一个大的储电系统,白天闲置不用的电能、太阳能进入储电系统,到晚上用电高峰时,太阳能再从储电系统释放出来,这个储电系统就是一个产品。又如,每个家庭里面要有一个智能控制器,连接空调和彩电,人走了就关上,人回来就自动打开,通过智能控制可以预先升高和降低室内温度,以适应人体对温度变化的需要,这就需要产品功能的变化。再如,在小区里面要有智能控制中心,调节社区每个家庭的供电系统和整个社区的供电系统,这些也是新产品。

  当智能要素进入电脑、手机、空调、家电,是不是带动了制造业变化呢?这些变化涉及到未来的家庭,未来的社区服务,以及我们在第一届智慧城市博览会上看到的智能产品配送的机器,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我们根据城市的不同需求,通过互联网的智能技术,把需求变成产品,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带动我们的实体经济向更高端发展,进而社会进步了,传统产业会直接升级到2.0、3.0、4.0时代,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虽然政府提出来,但是企业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来做,会有自己的探索空间和研发空间,以及在竞争对手挤压下激发出的创新能力,这些一旦转向实体,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

  “互联网+”,在“+”智慧城市的时候,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如果在这方面可以走在前列,从原来的低碳目标转向多元化目标,转向社会化需求、市场需求、政府需求和居民需求、公共需求,并相应制定不同产品、不同模式、不同组合,打破这种壁垒,真正实现市场化管理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我认为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就实现了。

  主持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是不同的概念。在推进过程中,会有一个谁主导的趋势。未来会有什么发展路径?我们看到了BAT在全国的“互联网+”的市场上跑得非常快,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的制造企业,像海尔、格力等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您认为未来的融合,会采取哪个主导的方式?

  李铁:首先,不可能全部垄断,不可能一个项目就“包打天下”。手机市场也是同样,虽然苹果占了92%的利润,但是其市场是分割的,这永远是一个趋势。第二,无论海尔,还是格力,抑或还有其他电器经营商等,都还没有看到这一步。他们还是驻足在原有的市场空间内,并没有和互联多紧密结合起来,往往和其他产业开展同构竞争。比如,格力准备进入手机领域。其实在空调领域和家电领域上,是一个可以延伸得很大的空间,但是在这个延展性很大的空间里,怎么和智能结合在一起,怎么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这是需要研发的,要把互联网扩展到其他电器上。

  我们都知道松下电器、日立电器,他们是以家庭智能系统的方式呈现在面前,而不是传统的单机电视;再如,乐视电视,把乐视视觉的生态供给功能融在电视里,使电视发生了变化,过去看电视,电视台给我看什么,我才能看什么,而现在是我们要选择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中国很多大型电器制造商,电视、空调、冰箱等,未来的发展怎么使产品功能多元化?怎么使产品满足智能化要求?在降低能耗上、提供多元供给上,甚至在和其他电器系统进行有机整合上,都会有无数可想象和拓展的空间,这要看他们企业自身的造化了。

  主持人:今天李主任给我们充分地解读了“互联网+”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之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向李主任请教更多关于“互联网+”智慧城市的话题,也希望您能常来我们这里作客,和网友聊更多关于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话题。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李主任的作客,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李铁:谢谢。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