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孟兆祯:传承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生态价值观

2015-12-02 09:17:09    作者:曹云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生生不息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态观。第一个‘生’是生物,第二个‘生’是生物的生命,就是生物的生命持续发展、永远不息。党中央强调生态优先,就是要将我国生生不息的生态观发扬光大。”

  11月7日,第五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开幕式之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拄着拐杖第一个走上演讲台。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老人发表题为《诗意棲居境生生不息景》的演讲,从中华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角度,阐述他对中国园林以及当前国家生态建设的深入思考与感悟。

  诗赞中国园林

  “诗情画意造空间,综合效益化诗篇。巧于因借彰地宜,人与天调境若仙。”孟兆祯用这首诗表达自己对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理解。

  在演讲中,他引用美学家李泽厚“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观点,强调中国园林的特色在于不但从人的自然化要求生态,还要以自然的人化要求生态。“园林的综合效益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生态是环境效益的根本,但不应孤立生态,甚至于把生态凌驾于综合效益之上。”

  孟兆祯认为,生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发展。植物是园林要素,若要植物为人创造生态环境,人先要为植物创造生态发育的良好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涵盖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中国园林高度体现‘诗意栖居、以文载道、景面文心’等丰富内涵,常常借景名、额题、楹联和摩崖石刻等建立游人和设计者交流的平台。”孟兆祯说。

  他列举了西湖十景的景名,如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表达中国园林所具备的诗意栖居、以文载道、景面文心等文化功能。“其中,平湖秋月的额题‘点缀湖山,凭籍花鸟;清筑骚雅,广注鱼虫’等,更是充分说明了景面文心的中国文化传统特色”。

  有了物质生态的自然山水环境,再融入诗意栖居之意境陶冶精神,园林才能堪称两全其美。这是他对中国园林的基本观点。

  解读生生不息

  孟兆祯从尧舜“大德曰生”的典故谈起,剖析“生生不息”的我国传统生态观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尧舜都说,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大德曰生,意为天地就是自然,自然的大德在于提供生物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孟兆祯解释道。顺着历史逻辑,他又谈到如今依然屹立在北京紫禁城护城河西北角北岸的木牌坊,上面的匾书即为“大德曰生”。此外,他还引用了《易经》中“生生之谓易”、《太极图说》中“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以及佛家“本无今有叫做生,而能生此生则名生生”等传统哲学中关于“生”与“生生”的经典论述,指出“生生不息就是生物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互相调和,是我国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座右铭”。

  “生态主要因子是空气、水、太阳、植物和土壤,山水几乎可以概全这些因子。我国版图60%以上是山水。从古至今,在治山理水方面我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夏禹疏导水患开江河导入海,又如李冰父子在四川修都江堰治理岷江至今有效,再如杭州西湖就是治钱塘水历代深掏湖底沉积泥滩的成果。”

  孟兆祯还特别提醒后辈,要谨记李冰父子总结出治水十字诀,即“安流湏轨,深掏滩,低作堰”。在园林理水中要“疏水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方可塑造生生不息的生态园林景观。

编辑:xiy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拟建设世界级森林城市群

记者从在佛山举办的全省绿委办主任暨部门绿化和森林小镇建设座谈会了解到,广东省将主动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详细】

未来10年 河南规划造林2252万亩

河南省政府在郑州举办了《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评审会,经过审阅、质询和讨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仑、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详细】

2017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典范案例征集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立优质绿色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各级党委、政府以“生态规划、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典型性案例为基础,通过自荐、媒体推荐、上级引荐的方式,本着自主、自愿参与的原则展开。【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