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理想空间期待城市更新 从Let's talk走向Let's work

2015-12-09 09:20:16         来源:新民晚报     浏览次数:

虹口音乐谷入口空间更新设计-路亭装置 详见C2 摄影 施金忠/YUNS.TV

  上海的城市规划已经进入了存量规划的新阶段,城市扩张逐渐被城市更新取代。在城市更新当中,如何将那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边角空间”提升为“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空间的再生?

  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吸引了诸多关注的目光,而在此之前,开创于上海虹口区音乐谷地区旮旯空间的“Let's talk”系列学术论坛已经诞生,成为以建筑圈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公共热点。Let’stalk论坛邀请的许多嘉宾的演讲主题都与公共空间有关。作为论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资深建筑学术杂志编辑戴春博士和知名建筑师俞挺博士致力于团结有责任感、希望改善身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师,共同参与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在广大青年建筑师的积极响应下,让我们讨论(“Let's talk”)正变身为让我们做起来(“Let's work”)。

  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中,我们关注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开放多元的户外空间,如何通过艺术设计和文化活动,优化市民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文化空间,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和艺术特质。与“大拆大建”不同,城市更新主要强调盘活存量而非增量来获得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旨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升城市管理功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的均衡供给,推动城市品质再上一个新阶梯。这将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特征,也对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的成功经验,实现从狭义的“城市建设管理”向广义的“公共艺术管理”的转型,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是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之前,Wutopia主持建筑师俞挺对“水塔之家”或是大舍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对“水箱之家”的设计与改造过程,通过东方卫视热门节目被大众熟知。“水塔之家”与“水箱之家”这样的小微居住空间的改造不仅在有限的空间中解决了生活起居的问题,也因其关照到邻里关系并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搭接的积极意义受到肯定。同时,旮旯空间青年建筑师团队推出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号召与组织设计师以研究与设计介入城市小微空间的更新。比如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大象设计总建筑师王彦在静安广场设计的“韧山水”的装置,以及亘建筑范蓓蕾有关虹口港地区滨水空间研究与生活之桥的设计、筑竹空间童凌峰有关虹口音乐谷地区入口的研究及路亭设计,均是年轻设计师们用自己的智慧,激活那些“灰色的空间”,让生存空间更积极,让社区更有活力的有益尝试。

  此次的几个小微公共空间的案例都是有一定系统性的研究基础上的相对“轻”的设计介入。范蓓蕾将步行桥生活化令人能够找回近在身边却远离不见的沪上水岸景色,在结构工程师张准的帮助下桥的结构非常轻盈,且对原有驳岸影响降至最小;王彦的韧山水装置让一个只有组织活动才有人气的场地自发地活跃起来;童凌峰关于音乐谷地区入口的研究及路亭设计期望让一个驻留了多个创意产业园区的区域,能够以一种更积极的更具标识性的状态融入城市空间。

  亘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范蓓蕾代表所有参与计划的青年设计师发声:“微空间复兴计划对我们来说很有意思,因为它它需要设计师自己去寻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很从容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当中需要哪些活动可以让城市更有活力,哪些空间可以承载这些活动,当然最终我们是希望在人和空间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最后大家都爱这个空间,都需要它,这个空间才会被维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全世界都在探索如何把公众带入到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参加活动。城市对于市民来说不单单是功能上的,更重要的是体验。在戴春和俞挺两位的主持和带领下,旮旯空间青年建筑师团队率先对虹口音乐谷地区进行了研究,在虹口区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季装置之一的音乐谷入口空间更新设计-路亭装置已施工完毕,近日正式投入使用;对音乐谷地区水岸研究形成的驳岸更新和两座步行桥方案在深化当中;而对两片石库门区域的研究也正在紧锣密鼓策划中。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系统推进城市更新

  19日,《城镇创新发展报告(2018)》(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更新面临配套政策、机制和模式不健全等挑战,各地应以【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