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网
“芒种”过,“夏至”到,“小暑”“大暑”合欢花枝俏。
合欢,是一种让人既爱其花又恨其病,既舍不得又留不住的树。但是,人们对它究竟了解多少呢?
合欢树是国内以暖温带为主,温带、亚热带皆有分布的落叶观花乔木,因其花色、花形、花期俱佳(俗称“绒花”、“马缨花”),树叶夜合昼开“恩爱有加”,更以命名〈合欢、芙蓉〉寓意吉祥,成为颇受园艺、园林界青睐的重要景观树种。
合欢树因其身患“枯萎病”,多年来,对其是否适于在城市园林绿化种植备受置疑。尤其是近20多年来,从合欢小苗到绿地大树,甚至已栽种二三十年的壮年树,或转眼即逝,或渐枯渐死,枯萎病已成为合欢树种致命的毁灭性病害,“谈合(欢)色变”这在园林绿化业界和植物保护学界几成定论。
合欢树还能否作为重要景观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推广应用?
合欢枯萎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没有控制或治愈的希望?
合欢树何去何从?前途何在?
对此,必须要从合欢枯萎病发病规律理性认识切入,必须要对合欢枯萎病的防控转变观念。淡化收效甚微甚至无效的“末端”防治,强化固本强身的“源头”防控和“过程”防治,正本清源,向科学防控发力。
合欢枯萎病的发生
合欢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植物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尖镰孢菌的一个变种(Fusariumaxysporamf.sp.perniciosum)。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二型:一为单细胞小型卵形或椭圆形、圆筒形、肾形,一为大型多细胞纺锤形、镰刀形(故俗称“镰刀菌”)。
这是一种土壤习居菌,病菌可长期在土壤和病残体中生存,凡有病菌的土壤即便暂时不种合欢树,即便轮作其他树种甚至荒芜两三年或三五年后再种合欢树,依旧可以重新感染患病。其顽固性在诸多植物病原菌中名列前茅。
合欢枯萎病是一种系统性维管束输导病害。一旦发生,病菌迅速蔓延植株全身。症状表现如下。
1.首先叶片脱水失色发黄,萎蔫下垂、焦枯干燥直至脱落。
2.树冠先是部分枝条继而全冠枝梢干枯。
3.树干一侧或全树发生病变:皮孔肿胀,微微隆起,呈黄褐色圆形斑,病菌从伤口(地下根部机械伤或虫害伤)侵入,先呈水渍状坏死斑,后干枯凹陷,出现小黑斑点(分生孢子器)。
4.树干渐变粗糙,分泌黑色液体,在潮湿条件下,枝干的皮孔中产生肉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5.解剖树干,横切,边材呈褐色轮纹状环斑,纵切,木质部呈褐色,剥皮可见皮下和木质部表面有大量褐色病线。
该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株体内越冬,黄河中下游地域翌年春季4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通过木质部导管组织扩散到茎叶上,病菌向植株全身蔓延。其“凶残”之处在于病菌在寄主植物体维管束内继续增殖,积蓄堵塞和毒害,导致树木干枯死亡。
受害树(寄主植物)4月被侵染,5月开始出现症状,6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一直可延至10月。发病适温为28℃左右,3年生以下苗木发病较轻,4年生以上苗木和大树发病重;高温高湿环境有利发病;洼地、碱性土壤、黏性土壤、透气性差的土壤,暴雨、灌溉,低温寒害、冻害都有利于树木发病。
合欢枯萎病菌源广、隐匿性强、侵染适期长、传播途径多,感病初期较难发现,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必是病情很重,甚至已入膏肓,防治不易了。
合欢树一旦生长势趋弱,会立即引发蛀干害虫“合欢吉丁虫”、“合欢天牛”危害,其往往与枯萎病合并发生,虫病交加,重叠为害,树木不论大小,必死无疑。在目前植物病害以“治”为主的防治技术中,无论是化防技术、物理技术、生防技术尚无彻底有效的治愈和根除效果。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