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发挥城市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的作用

2016-08-03 09:39:40         来源:对外传播     浏览次数:

  “城市”作为G20峰会宣传议程设置的框架构成

  1.新闻媒体

  美国新闻传播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Shaw)研究发现,如果媒体突出报道某些议题,这些议题就会成为受众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议题的属性描述,还能影响受众对该议题的态度和判断,可见,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新闻媒体通过突出报道某些事项,或通过对某些议题属性的选择性“框架构建”,会极大影响受众对这些议题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一方面中国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国际新闻传播平台,向那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方媒体学习,通过专业话语建构中国主流媒体的专业权威形象,提升国际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要从新闻媒介与空间地理的交叉关系中,注重城市空间媒介化的意义建构,就是“把媒介的理解扩展到实体空间,关注城市景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公共交往的意义,把传播从远距离的信息传递,扩展理解为仪式感的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⑤]

  2.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具有专业知识、对决策目标持有某些共同价值观的专家、专业人才团体或网络,知识复杂性是决定专家系统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对于信息传播网络中其他主体所具有的价值最主要客观因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人们可以在超越现实存在的虚拟时空中建构新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时间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专家系统则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这种知识的效度独立于利用它们的具体从业者和当事人”[⑥]专家系统的形象化组织——“智库”日益在国际对话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起步建设过程中,有关于城市问题的专家系统既拥有国际学术研究的思维范式,又谙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根源现状,应先于、敢于并善于“发声”。

  3.倡议网络

  20世纪末,除了主权国家以外,许多非国家行为体也成为了世界政治的重要参与者,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国际政治中的跨国网络。这些网络既包括像跨国公司这样的经济行为体,也包括基于共同的事业和价值观念而形成的非政府组织。“全球约6万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或国际论坛机制,有中国人介入并发挥作用的不足3%,这是目前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不顺畅、中国国际形象塑造乏力的重要原因。”[⑦]美国政治学家玛格丽特·E.·凯克(MargaretE.Keck)和凯瑟琳·辛金克(KathrynSikkink)提出“倡议网络”的概念[⑧],借助“网络(networks)”这种以自愿、互利、横向的交往和交流模式为特点的组织形式,国际和国内的非政府研究和倡议组织、媒体、商会、基金会成为议程设置话语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也正如沃勒斯坦(Wallerstein)所指出的国际间的城市互相连结,全球正成为一个紧密的、互相依存的世界体,而“倡议网络”的运行机制之一则在于充分利用媒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包装和架构获得话语权,城市因其异质性和包容性而成为倡议网络生存和发展的框架,从城市出发,媒体更容易形成舆论动力,从而推动一系列议题进入国际媒体新闻传播议程。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