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增强设计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教学实践
2
《总体城市设计》教学环节的尝试
笔者参与了2016春季学期研究生的《总体城市设计》和2016年夏季学期本科生的《城乡社会综合调研》,在这两个课程中,都结合了数据增强设计理念,本文以《总体城市设计》课程为例,对教学环节的具体过程、经验以及教训进行总结,该本课程针对城乡规划学研究生(含硕士生与直读博士生)的专题设计课程,在研究生现有学科理论知识、本科城市设计和研究生空间战略规划专题训练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特定城市或大尺度城市综合性片区的总体城市设计训练。深化对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对总体城市设计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热点关注特征的城市现象和城市环境进行详细研究,并针对特定地段进行深化设计。
1
教学环节
在全员集中讲授、集中阶段评图基础上,6位教师分为两个教学大组进行设计辅导,课程共31名学生,三人一组共十组(其中一组四名学生),每三名教师负责五组学生。教学周期共14周,共16次课,58学时,另包括师生共同调研3-4天。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的参与方式主要如下:
第一周:集中授课阶段,介绍了大数据和开放数据用于总体城市设计的总体思路(“数据增强城市设计概论”),并提供给学生第一版本的成都市域的共享数据。
第二周:赴成都现场调研(成都的四个地段,位于市区的不同位置),期间更新并提供给学生第二版本的数据,制作了课程网站,后续持续讲课程相关的资料、课件和共享在网站上数据的使用。
第三周:提供第三版本数据,并在课外额外向学生们介绍了“大数据与城市设计的若干思考”,并展示了所共享的基础数据的情况和可能的使用方法。
第五周:基于建筑数据生成三维SketchUp模型,提供给学生(由一名学生负责将ESRIArcScene数据转为SketchUp)。
第七周:公开答疑,介绍GIS的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基于建筑物的城市形态分析结果。
其他全过程,笔者参与了课程的教学工作。所提供的基础数据涵盖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开发,包括2009和2014年道路网所体现的城市形态;2009和2014年兴趣点所反映的城市功能;2014年大众点评网、微博签到、位置微博和手机基站不同时段接入人数等所反映的城市活动;建筑物(含基底和层数,并生成了SketchUp模型和城市形态的类型)以及不同级别的城市边界所反映城市范围等数据。
建筑物和兴趣点的三维表达
建筑物与街道的三维表达
编辑: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