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态补偿机制四年内全面推广
安徽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再迈新步伐。8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生态补偿,是一种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2011年起,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实施。2014年,全省首个省级层面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落子大别山。
积累经验,探索新路,我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国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我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等生态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更大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符合我省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在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具有重要饮用水源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等区域,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在淮河、长江干流以及重要支流启动开展省内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将生态保护补偿作为我省探索建立大黄山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等。
就森林、湿地、耕地等领域,意见明确重点任务,如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加大沿江、沿淮、沿湖及采煤沉陷区、黄河故道湿地恢复和崩岸治理力度,探索建立环巢湖国家湿地公园,对在地下水漏斗区、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资金补助等。
为推进实施,我省将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如积极争取国家补偿政策支持,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通过资金补偿、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关系等。
编辑:lianqi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