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花园:40㎡民居生态改造后成为真正的“海绵体”
设计师高健试图用一个4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说明,普通市民也可以为消解雨洪做出努力。
“雨水是资源不是猛兽”
在多次经历暴雨带来的内涝后,很多人忘记了,雨水也是水资源。
因办公室离元大都遗址公园不远,每次下雨前后小月河的变化都让景观设计师高健印象深刻。
“每次下雨之前,小月河的水都会被放干,露出河底的混凝土和黑泥,空气中散发着恶臭,等待城市降水把河填满排走。”高健认为,这是对雨水资源的一种忽视,“每次看到都很难受。”
“下雨下雪其实都是水资源从天而降,但是我们的城市把雨水当成敌人来对待,用大马力的抽水机把雨水快速排走,排到灰色的市政下水道、流到坚硬的小月河,这些应该本地入渗的雨水最终白白流入渤海。”高健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目前北京市内所有河流几乎都是“三面光”的混凝土固岸,原本具有多重生态价值的河流变成了单一功能的泄洪通道,回渗地下水、水生物栖息地等功能几乎消失。
“中国有全世界20%的人口,水资源却只有世界总量的6%,在这样的用水危机下雨水其实是非常珍贵的,把雨水收集起来利用,是纾解用水危机很好的途径。”高健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该院院长俞孔坚是海绵城市领域的专家之一。
今年夏天多个城市遭遇暴雨内涝危机,以雨洪管理为核心的海绵城市再次成为热点。在高健看来,中宏观层面的自然水体修复、雨水廊道建设等水生态安全基础设施是依靠政府与专业界推进的区域安全课题;而在微观层面,和社会公众一起参与建设城市绿空间有助于普及推广“与雨洪为友”的理念,引导更多人尽己之力去利用雨水、消解洪灾。
从水泥庭院到雨水花园
水泥地、铁护栏,天晴时热如烤箱,空调冷凝水四下横流——这就是现代城市居民区建设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大量的不透水地面阻断了水的自然循环,“生物多样性缺失,一棵草都不长,蚂蚁在上面爬都会被烫死。”
“人们不太会对环境进行友善的设计,随便一个社区都是如此,全北京有多少类似的情况可想而知。”在高健看来,在城市中大量铺设不透水地面是一种粗暴、落后的城建理念,更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人类有征服自然的欲望,把自然的土壤、野草固定成花岗岩、水泥地面,他们觉得这才是城市化。地面的固化阻断了自然能量的流动,人们在混凝土筑成的城市中生活得很不舒服,最终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和生物多样性缺失。”
“比如说这个院子,把人走的路线区域做成一个比较固定的道路就可以了,旁边都铺成水泥地,有什么必要呢?”站在小院里的木质步道上,高健问道。
高健租下房子后,志愿者们铲掉了院子里一半的不透水地面,铺设了一条木质步道,其余地面用砾石覆盖。下雨时木头和砾石能大量“喝水”避免路面积水,天晴时水汽蒸腾又能增湿降温,营造微气候。
而铲掉的水泥块被装进铁丝笼子里,加上一条木板和几条固定用的铁架,就成了可供休息的长凳;长凳围起了一片种植区,根系发达的芒草、马蔺、狼尾草构成了自然生态群落,可食用的香草、玉米长得茂盛;小区里捡来的马桶被重新上色当成大花盆使用,旧沙发的破洞里被放入泥土,野草在其中生根发芽……
当然,最重要的是雨水收集系统。志愿者们在一层上方搭起雨水收集棚,用管道将雨水引至过滤系统和收集桶,收集的雨水用来浇灌植物、冲洗马桶。
有水,有食物,小生物纷纷安家在步道下、石笼里、圆木墙中,时不时出来觅食活动,高健所设想的能量自然循环的小生态圈,已经初具雏形。
编辑:guoai
相关阅读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3月17日,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北运河畔的桃花堤,微风轻拂,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赶赴一场浪漫的春日之约【详细】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大门,陈俊霄向调研组汇报了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建设情况,章新胜对陈俊霄参与设计、海南大山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项目的创意主题【详细】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