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陕西榆林“三北”防护林区有杨树死亡 部分植物老化

2016-11-25 10:09:25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人工造林工程。现在,“三北”工程的五期建设已经过半,如果将这三十多年间造的林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地球赤道1圈半。

  陕西榆林“三北”防护林区有杨树死亡 部分植物老化

  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

  今年10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三北”防护林多地区杨树大面积死亡,并分析了原因,总结了其中的教训。榆林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当年也大量种植杨树,这些杨树“卫士”现在是否有死亡的情况?怎样修复提升低效防护林?如何让防护林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问:榆林的杨树是否有死亡的情况?

  时值初冬,行走在榆林市境内的主要道路上,路边的杨树上基本没有什么叶子,也看不出树是不是还活着。大部分杨树的树干都低矮弯曲,像个小老头蜷缩着身体一样。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记者朝榆阳区一处沙地纵深走去,情况基本相同,种了二三十年的杨树也只有碗口粗,当地人称这些杨树为“小老头树”,有些杨树已经死亡。

  针对“三北”工程有些地方的杨树之所以大面积死亡,国家林业局提出这是自然老化现象,因为杨树的生命大概就是三四十年。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除此之外,造纯林,密度大导致的病虫害抵御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榆林当年造林时,主要是飞播花棒、踏榔等灌木,人工在沙梁上种植沙蒿、沙柳等适生植物,在沙梁底部种植杨树。据榆林市一位林业工作者介绍,榆林市“三北”工程中部分杨树确实已经死亡,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老化,这和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同,杨树的生命周期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栽种的杨树现在已经到了更新的时候;二是退化,近些年榆林市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杨树生长所需的水肥供应不足,导致这些杨树生长状况不佳、存活周期缩短。

  当年造林为什么会选择阔叶乔木杨树呢?

  “当时榆林沙害严重,治沙造林迫在眉睫,只要能在沙地里长得住、挡得住沙的都拿来栽。”这位林业工作者告诉记者,“杨树是本土树种,长得快、还能无性繁殖,当时的林业科研能力有限,也无法提供更为优质的品种选择,种杨树在当时来说是快速有效的治沙办法。”

  除了杨树,榆林“三北”工程中还有一些植物品种也有老化退化的现象,防护功能降低。据了解,榆林目前有300多万亩林地需要改造提升。

  二问:怎样修复提升低效防护林?

  曾经的杨树“卫士”逐渐老化退化,治沙造林成果如何巩固?

  11月8日,在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自家承包治理的沙地里,已经95岁的治沙模范郭成旺自豪地告诉记者:“治沙治了三十多年,你看,明沙再也跑不动了,栽上树这里就是好地方呀!”

  顺着他的指引,记者放眼望去,所有的沙丘上都有植被覆盖,沙柳、花棒、踏榔、旱柳、杨树等植物将这里的沙丘牢牢地稳定住。在初冬时节满眼的苍灰色中,这片林地中跳跃的很多绿色分外明显。郭成旺的孙子郭建军说,这些都是他们家从2011年开始栽种的樟子松。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承包的沙地里有一些杨树和柳树死了,如果不及时更新改造,很容易出现二次沙化。”郭建军说,“这几年我们已经种了1万多亩樟子松。这些樟子松种植的密度不大,一亩地种27棵,要经过上级林业部门的验收。”除了种植樟子松,每隔三四年,郭建军还要在4万亩承包范围内对沙柳、紫穗槐、花棒、踏榔等灌木进行平茬复壮,否则这些灌木就会自然枯死。

  为了提高“三北”防护林的林分质量,对低效退化防护林进行修复,从2010年起,榆林实施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构筑我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郭成旺家种植樟子松,就是这项工程的一部分。榆林市林业局副局长谢安鸿告诉记者,目前,榆林市已建成樟子松林130多万亩,表现良好,成为北方引种樟子松面积最大的地区。

  “我们1964年从内蒙古引进樟子松进行试验,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它耐寒、耐瘠,针叶林蒸发量小,每年可以生长30厘米—50厘米,生命周期可达百年以上,这些特点都比较适合在榆林沙地种植。”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说。

  陕西榆林“三北”防护林区有杨树死亡 部分植物老化

  治沙英雄郭成旺家承包的林地里种上了樟子松

  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中,记者见到了当年引进试验的樟子松基地。现在,这些樟子松枝叶伸展,已经长到了十几二十米高,长势良好。在推进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榆林市林业局制定了具体的技术规范,比如控制密度、尽量和其他乔木混交等,以此提高樟子松防风固沙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沙地植物的多样性,在樟子松引进成功后,省治沙所最近几年还引进培育了彰武松、班克松、赤松等针叶林品种。”史社强说,“其中彰武松和班克松已经完成了在榆阳、神木等县区的多点试验,明年将进行扩大试验,表现良好将进行推广种植。”

  三问:怎样让沙里生出“钱串串”?

  现在,“三北”工程的五期已经过半,榆林市造林保存面积由806万亩增加到了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3%,沙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2.9%,榆林境内的860万亩流动沙地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的历史性转变。

  当年,榆林的老百姓是为了生存,被沙害逼得不得不治沙。现在沙治住了,怎样让老百姓从治沙中得到经济效益?

  榆林市林业局副局长谢安鸿告诉记者,在“三北”工程的前三期建设中,榆林市主要是造林固沙,给沙地盖上“粗被子”;四期之后就是从治沙到用沙——有了生态效益,还要追求经济效益,用经济树种为沙地盖上“细被子”,经过全面提升,再让这些“细被子”为老百姓生出“钱串串”。

  在神木县锦界镇沟掌村张应龙的长柄扁桃种植基地里,一到春天,成片的沙地里就是一片桃花嫣然。“长柄扁桃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很强,存活期长达百余年,一旦成林,能够长期发挥生态效益。”张应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同时它还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目前,在张应龙的主持下,长柄扁桃原料已开发出食用油、配方添加油、化妆品基础油、饲料添加剂等多款产品,吸引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研究人员研究开发。2014年,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陕西省治沙研究所、西北大学和神木张应龙组建的榆林市沙漠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长柄扁桃进行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现在,长柄扁桃在榆林市范围内已经广泛种植。近几年,陕西省治沙研究所还从东北引进了大果榛子,现在已经成功挂果,明年通过验收后可以推广种植。

  专家建议,这些既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的树种要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还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和配套,需要一系列产业化的开发和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经济收入。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履行《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边会举行

由联合国森林论坛秘书处和中国国家林业局联合主办的“履行《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推动全球森林和土地可持续管理”主题边会在鄂尔多斯召开。【详细】

速生树种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林业专家共同探讨杨树、柳树以及其他速生树种在可更新资源和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速生树种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详细】

加强三北五期百万亩防护林基地管理

9月30日,国家林业局印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百万亩防护林基地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详细】

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论坛在榆林闭幕

8月24日,2016年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论坛在榆林闭幕。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上海碳源汇谷首席科学家郭守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前总编辑葛承雍等专家学者出席闭幕式,并被聘为榆林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顾问。【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