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特色小镇不可“小而全”

2016-12-05 09:53:48    作者:秦诗立     来源:中国规划网     浏览次数:

  日前,笔者随队对浙江特色小镇做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跟踪调研,看到小镇建设已取得一系列较大成就,特别是创业创新环境营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才集聚培养储备、新经济新业态涌现等方面。可以预期,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浙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场化协力推进、协同共赢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动力源,将有着重要而长远的意义。

  不过,调研中笔者也发现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对“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理解存在偏颇,认为特色小镇内部需产业、城镇、科研、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一应俱全,缺一不可,“小而全”味道明显。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也因此设置绩效考核体系,以评判特色小镇建设的进展、优劣。

  应该说,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明确为“产城人文”融合,是一个巨大进步。浙江的广泛实践也证明了其科学性、先进性。毕竟,相较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重视厂房、办公区建设而言,特色小镇对产城融合高度重视,并从规划、设计阶段入手,把良好的创业环境营造放到首位,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要认识经济新常态,本质上就是经济发展智能化生态化、个性化消费体验增强,必须从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更替为创新驱动,包括科研、组织、业态多个方面。而简单的“产城融合”空间组织与形态,并不能较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需进一步把创业者的基本需求、文化需求、价值需求的满足与丰富放到更突出位置。为此,特色小镇在“产城”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产城人文”融合,特别是对“人”、“文”的强调,体现了创新驱动时代经济新空间的新特征、新要求,值得充分肯定和赞赏。

  但正如浙江一再强调的特色小镇是“非区非镇”,即它是一个开放、可共享,也必须开放、可共享的新空间,而不要成为一个自我生长、自给自足的空间体;其真正价值是要成为创新驱动内在且顶层的动力源,而不是独立于城市的经济新增长极。对应特色小镇所强调的“产城人文”融合,不宜简单理解为以特色小镇为单元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建设,而需突出特色小镇内在的短板补齐与机理健全,及其与所依托城市的密切互动、优势互补,以在更大空间和视野上实现借势登高、引领带动。

  实际上,浙江几个知名特色小镇,如山南基金小镇、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对“产城人文”融合理解也是开放、共享的。例如,社区建设上,均侧重于交流、休闲等社交社区完善,人居社区主要由附近城区提供,并共享所依托城市相关人才引进、认定及住房保障等政策;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上,主要由附近城区承担。产业发展上,云栖小镇的智能制造与检测、文创产业等环节重点放到了富阳、临安等周边区县;梦想小镇的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则主要布局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文化培育上,小镇内部更多提供的是酒吧、咖啡厅、图书馆等社区场所,以及各类专业性会场、展馆。旅游发展上,尽管山南基金小镇拟整合外围的白塔公园、八卦田等景区资源申报4A景区,但小镇的创业创新核心区并不对外开放;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也重视内部生态景观营造,也同样坚守内部“按景区标准建设、不作景区开放运营”原则。

  相反,一些传统的“小而全”小镇,其建设多因公共设施利用效率或水准较低,既带来自身功能优势培育不足,更从理念、模式、交通、机制等多方面造成了与周边城市难以开放、共享、互补。因此,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避免成为新的“小而全”的独立小镇,切实坚持开放、扁平、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与所依托城市充分共建、共生、共赢,成为城市有机而独特的一部分,高水平地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别让特色小镇伤了群众

  近日,笔者下乡到一个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调研,听到几名农民对此颇有微词。一位群众指着刚拆掉的房屋气愤地说:【详细】

无品质支撑的特色小镇还能“火”几年?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但中投顾问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入库特色小镇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落地率为 31.6%。【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