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陈丹青:心理景观、建筑景观与行政景观

2016-12-28 09:21:00         来源: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研究院     浏览次数:

  陈丹青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讲演

  同济大学建筑系这回要我来,隔了行,谈建筑,我没有资格。可是奇怪,两年来,所谓“城市建设”居然成了我的一个话题。

  初起是上海“绿地集团”房地产公司找过来,说是在我的书中读到我对上海城市景观的批评,问我为什么说上海变“土”了,要对话,给我一组问题。我想,对话就对话,于是对北京上海城市建设批评了一通。结果他们真的印成小册子,题目叫作《城市建设与历史记忆》。不久,给上海建筑杂志《新潮建筑》看到了,又来叫我同其他几位建筑家一起谈论城市景观的话题,我写成一稿,叫作《建筑设计与行政文化》,发表后被收进《上海建筑设计年鉴》的一本图册里。

  这些意思大概给媒体看见了,就约过去在不同频道说说。不过眼下的媒体还不是真正的媒体。

  前不久,贵大学建筑系有位同志特地来京,同我做关于上海“一城九镇”开发计划的访谈,我说,“一城九镇”完全是疯狂的计划,结果呢,整篇稿子被拒绝了。访谈人很抱歉,我倒觉得正常:人家意思要你捧场子,然后对外说:你看,我们请了人家某某发表意见,人家也是赞扬的。可是我不识抬举,不讲顺风话,岂不跟人过不去。

  为什么我总要批评城市建设?理由很简单:第一,城市建设,好话说尽了,我不会说好话。第二,批评城市建设,一点没有用的,从梁思成那代人一路叫嚣到现在,一点没有用——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到了写写文章,说说话,就已经没有用了。真在做事,真有权力做事的人,闷声不响就在那里做了。

  那我就自比一只苍蝇,索性叫几声。

  今天我的讲题可能有点费解:“建筑景观”,好理解,什么是“心理景观”?什么是“行政景观”?

  所谓“心理景观”,就是我们看一事物,并不见得就是那事物本来的样子,本来的意思,而是跟我们的心理有关系,跟眼睛反而不一定有关系。

  哲学有所谓“三段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大约有点接近这意思,但我不懂哲学,只稍微懂一点绘画,就先拿视觉艺术举例子:二十多年前,我同一位很要好的老师争论。他说,“美”是有客观标准的。我说不对,譬如晚霞,只是大气层和日光照耀的光学效果,是人类自作多情,发生感动,又写诗,又画画,弄成所谓“美”;再譬如花朵,根本是植物生殖器,时节一到,太阳底下开开来,结果人自作多情,又写诗,又画画,弄成所谓“美”——这不是人类傻,而是人类了不起。

  他于是说,难道你认为维纳斯雕像不美吗?我说,那是艺术品,经过种种暗示,形成一种美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总是在变,往上古时代看,女裸体石雕奶子垂下来,肚子凸出来,是生育型的女体,古人觉得好看极了。往现代看,则西洋人恐怕也嫌维纳斯太胖一点,哪位女士真有维纳斯的腰围,连报名参加模特大赛的资格都别想。

  美的绝对标准到底有没有?我希望有,或者谨慎地说,当我们心理上准备好,就可能有。

  怎样叫作“心理准备”呢,就是一套精致的“暗示”与“被暗示”的作用——譬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心理起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艺术鉴赏,说得好听点,就是适当的教育和教养。贡布里希曾经说,要是有人给你看幅画,说是他十四岁的儿子画的,或者说,是毕加索画的,你听了,心理反应会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很可能你早已被长期暗示:毕加索是大师,你会认真对待你面前这幅据说是毕加索的画。

  诸位仔细想想看,我们平日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美的标准,纠缠不清,让我们回到日常生活,看看心理经验怎样影响观看,比方说,对于建筑的观看。

  我猜,大家想必有这样的经验:你长大了,远游了,有一天回到幼年的老家、街道、校园,忽然惊讶,在记忆中那么熟悉的房间、空间,原来那么小,儿时看上去高不可攀的大楼,原来那么矮——这是心理景观涉及的尺寸差异。

  再譬如,诸位要是搬过家,从山沟搬到城里,从破弄堂搬进新公寓,一定有类似的感慨:啊呀,以前我怎么住在这样的条件,没有卧室,没有马桶,没有空调,居然也住了那么久,真是不可思议——这是心理景观涉及的品质差异。

  再譬如,我十几二十岁在苏州无锡逛园林,要么烦,要么毫无感觉。那时,我满脑子向往的都是欧洲的油画,西方的景观。几十年后从美国回来,在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梦游一般地走,这才发现中国园林实在太好看,太成熟了。最可惊讶的是:为什么从前我毫无感觉?从前,我简直是个畜生——这是心理景观涉及的文化差异

  所有问题,都出在文化差异上。

  同我辩论的那位老师说,“美”是“客观”的,我则认为是“主观”的——今天我得承认,在主客观之间,所谓美,可能是有标准的,至少,假如你是“情人”,你面对一个人,面对一种景观,“美”就是有“线索”的,这条“线索”细微地牵扯到各种各样心理活动和心理经验,这里不细说,单是论城市建筑,我就来叫作“心理景观”。

  心理景观中的尺寸差异、品质差异,问题不大。关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意见大多属于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最深刻的作用,是在心理层面。

  譬如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就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化样式,文化符号。中国人在这种样式和符号中构成一代代心理景观,心理景观,又构成文化记忆,一见到那种样式、符号,心里就踏实。张大千先生在南美定居时,为满足他的心理景观,特意花钱造了中国式园林,住在里面骗骗自己,觉得自己在故乡。

编辑:Anna安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沙漠城市的绿洲——科威特公园重建项目

这个规则式公园建于60年代初期,是科威特政府为了庆祝国家的现代化而建,后来为了纪念在两伊战争中抵抗萨达姆侵略的烈士而更名为”Shaheed Garden”。这次的重建将成为本年度中东和北非地区城市公园和城市建设的盛事。【详细】

高线公园的延伸——螺旋塔楼上的瀑布花园

高线公园的延伸——螺旋塔楼上的瀑布花园

开发商 Tishman Speyer 委托 BIG 设计了高线公园北端的新办公室,位于纽约的哈德逊广场。这座建筑被称为“螺旋塔楼”,1005英尺高,因其外观得名。“这座建筑绿色的螺旋带在空中延伸了高线公园。”Bjarke Ingels 表示。【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