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投资近80亿 南充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2017-06-08 09:49:03         来源:南充日报     浏览次数:

  西充地处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晴时旱、雨时涝,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要为城市“解渴”“防涝”,需做好城市自身雨洪调蓄能力。2016年1月,西充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10个县级城市之一,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5年间,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投资78.8亿元,采用渗、蓄、滞、净等措施,让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环,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高标规划建设“会呼吸”的城市

  6月6日,记者在该县城北新区广场看到,广场道路一侧已铺上透水混凝土,路面呈红色,有蜂窝状间隙。“这是生态透水人行道,按照‘海绵道路’标准铺设。”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透水混凝土是由碎石、水泥、黏结料、颜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具有透气、透水、重量轻等特点,空隙率在15%至25%,可实现对雨水的“渗、蓄、滞、净”,降低雨水径流系数,减少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西充从2016年开始启动。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抓好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充县成功入围,成为南充市首个被纳入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县。

  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西充县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西充县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及建设项目计划,确定了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到2020年,城区20%以上面积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试点面积扩大到城区面积的80%以上。同时,计划投资78.8亿元,开展海绵公园、城市新区、旧城环境改造、河道治理等15大项“海绵项目”建设,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

  为此,该县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4个方面,对拟实施的“海绵项目”进行详细安排,包括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内涝积水的解决、黑臭水体的治理、涉水文化景观的打造、生态多样性保护等,并对各项目按照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工厂仓库、公园绿地、市政道路、农田郊区等类型列出清单。

  按照计划,5年内,该县将把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新建“两纵两横”海绵道路。将老城区、老旧小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对旧城区10.66万平方米车道、9.01万平方米人行道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对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对雨水处理不达标的老旧小区进行海绵房屋改造等。

  因势就形设置城市“海绵体”

  走在西充县体育馆旁的人行道上,记者注意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有一组植生滞留槽,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和砾石层。

  “大雨来袭时,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化带负责接收雨水。雨水经过‘收、蓄、渗、排’后,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剩下的雨水则会排入专设的蓄水槽,在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进行补水,实现雨水‘慢排缓释’。”现场技术人员解释说,下凹式绿化带在实现天然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下凹式绿化带只是景观绿地“海绵体”的一种。据了解,“海绵体”既包括下凹式绿化带、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和广场等人工配套设施,也包括由河湖、池塘、沟渠等构成的天然水系。

  海绵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推崇的一种景观“海绵体”。雨水经过屋顶收集过滤,汇流到下凹式绿地和蓄水池。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水花园,形成微型水景,补充地下水。暴雨等极端情况下,雨水通过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解决建筑地块的雨水分流和回用问题。

  “海绵公园”是中央雨洪系统。雨水经公园生态绿廊、植被进行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后,富余的雨水会汇聚到河道。“海绵公园”成为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的存储和回用。西充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羽翔介绍,在新建“海绵体”的同时,该县注重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尽量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填湖平壑,努力保持城市的原生态。并对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尽量做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高效节约三大效益成果初显

  在西充县城南湿地公园内,水草丰茂,满目绿意。污水被一根根管道注入公园后,流经公园的草地,通过沙地的渗透后,从公园另一端慢慢流出,此时,污水变得清澈见底。

  “城南湿地公园既是西河治理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之一,集湿地科普教育、休闲游览和人居体验为一体,蓄水效果非常明显。”冯羽翔说,让污水变清,公园里的植物发挥了净化剂和吸收剂的作用。污水经过西充县污水处理厂第一次处理后,直接流入湿地公园中的生态快滤池,再通过生态植物池中的活性钙、有机生物钙材料、火山石、微生物菌种等12个分区处理后,除去了水中的磷、氮、氨等残留物,最终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每天,该公园可生成3万吨清水。

  “城南湿地公园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成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彰显出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冯羽翔说,通过这种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节约15%至80%的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每年还可节约景观浇灌用水资金,同时还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据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工程的建设量。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海绵城市”运行维护要求和成本远低于传统的排水设施维护费用。“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了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都起到了增值效益,实现了水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有利于打造“水清岸绿”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编辑:lud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广州花园”建设有了新进展

  “广州花园”的规划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详细】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