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青海:花海经济催开产业扶贫新天地

2017-07-26 15:34:33         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次数:

  “不去人潮涌动的热门景点,也不愿去门票昂贵的王牌景区,而是选择一处宁静的乡村花海,与大自然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如今,畅游花海,亲近自然,这样度假方式已成为主流。

  炎夏骄阳,繁花似海。阳光下,橙色的金盏菊、紫色的薰衣草,红色的鲁冰花在风中摇曳;远处的木屋、奶牛、风车,充满异域风情的元素,相映成趣……当下,这样一幅花海田园正以强劲的“卖点”和超高“颜值”吸引着成群游客赏花休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亩花海遍地开。近两年里,青海省各地贫困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巧打产业牌,作为绿色经济的新兴模式——花海经济,正在高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昔日里一个个黑土灰的贫困村正以花为媒,实现富民路上华丽转身。

  仲夏时节,寻着那一片片的绚烂花海,记者来到了湟中县田家寨村的千紫缘花海种植园,只见眼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片片向日葵、八瓣梅、金盏菊等颜色鲜艳的花海在风中摇曳;一栋栋砖混结构的新房鳞次栉比,10栋深冬温室大棚熠熠生辉,一条条乡村道路通向百姓家门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

  据悉,“千紫缘”共流转低产量地和撂荒地80公顷,以“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生态种植业。园区包括管理服务区、现代农业区、特色种植区、采摘观光区、乡村旅游区、徒步活动区、休闲垂钓区、大学生创业区、学生体验区、科技实验区和“绿化观光长廊”的“十区一廊”。

  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如今,像“千紫缘”一样,以花为媒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的村庄越来越多,耳熟能详的卡阳村、边麻沟村、牙合村……还有新近人气高涨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大寨村汇丰景园、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家湾村的鲁冰花海、贵德黄河少女薰衣草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花海庄园逐渐盛开在高原大地的山坳里、乡村中、田野间。

  现在,这片片花海基地不仅成了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激活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

  8公顷薰衣草花海,以山为梯,映紫了蓝天;白色、粉色、红色、蓝色,40公顷的各色花悄然铺满了山坡;一座座观光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农庄的韵味……2016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以超高的花海颜值实现了小山村的华丽转型。

  “通过花海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截至目前,我们村农户今年的户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全村十几户贫困已经实现脱贫!”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骄傲地告诉记者。

  地处大山深处的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打造了“乡趣卡阳”“花海农庄”“稻草人”旅游品牌,帮助贫困户开办户外自助农家乐、扶贫旅游乡村超市,从一个省定的贫困村,完成了全村4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为贫困户拓展了就近致富的门路。

  “卡阳花开只为最爱的人”,这是卡阳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的欢迎词,也是卡阳旅游的特色体现。正是借助这一花一树,这个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贫困村用漫山遍野的花海吸引游客,发展花海经济,如今村民人均收入已上升到万余元。

  一朵朵山花成了“聚宝盆”,一株株苗木成了“摇钱树”。这种蜕变,是青海省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而产业扶贫也是青海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场“重头戏”。

  找准突破口,选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旅游扶贫,依托田园风光景观,打造“田园花海”景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增加贫困户收入,促进旅游与扶贫、产业融合发展。这正是青海省各地贫困村能打响花海经济的秘诀。

  抓住产业脱贫“牛鼻子”,探索脱贫“好路子”。今年,青海站在新高度,根据群众意愿,计划安排14.4亿元,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排到户项目全覆盖,确保及早实施项目,尽早发挥项目效益。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盛放在高原大地上的一片片花海基地不仅成就了一道独特的绚烂景观,也承载了上万贫困群众过上新生活的脱贫梦想。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开,脱贫梦想也在逐步成为现实!

编辑:lud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