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史册的城市更新项目:汉堡海港城(图)
德国汉堡,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欧洲第二大港口城市,它除了富庶的经济,还拥有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汉堡有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以及与其相连的美丽内湖,还有公园发展史上著名的汉堡城市公园(stadtpark hamburg)。
汉堡城市公园是德国景观设计的代表作,建于1914年。景观设计师Leberecht Migge摒弃了当时的做法,并不把城市公园作为反城市的自然景观。他认为,如果要看大自然,可以去郊区,城市公园当有城市的功能。他开启了人民公园(volkspark)的现代城市公园模式,采用意大利和法国园林的空间形式,结合城市居民的休憩娱乐活动。
汉堡城市公园已被载入历史,而现代汉堡将被后人记载的另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是海港城:一个从1997年开始启动,预计到2025年全部建成的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
海港城的鸟瞰图,图片来自海港城官网hafencity.com
笔者2012年去汉堡旅行时,对那里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也许因为在汉堡那几天,正好是一个市民品尝新酒的城市节日。从老城区的中心广场到湖边,排满了各式摊位,有世界各地的食物,还有各式新鲜的美酒,我们不必为食物发愁,还可以坐在湖边赏美景品美酒。
在酒足饭饱的状态下,我们一边羡慕能住在这里的富人,一边感叹空间设计的高品质。我们看到了巴塞罗那标志性的米拉莱斯(Miralles)设计的广场,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Herzog & de Meuron)的正在建设中的汉堡大剧院,但当时却不知整体规划是谁的杰作。
没想到,3年后,我有机会在上海听到海港城的规划经验。近期,上海城市设计联盟,就邀请了荷兰KCAP建筑及规划事务所的合伙人兼首席规划师Ruurd Gietema先生,介绍汉堡海港城的经验,有诸多专家参与了讨论。
汉萨文化
Ruurd先生说,要深入理解汉堡这座城市,以及海港城项目的发展过程,就必须了解汉堡独特的港口城市文化。笔者读书期间,曾研究过荷兰的Zwolle城市,这个城市在荷兰语中被称为hansestad,那时笔者了解到汉萨同盟的历史。而汉堡是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重要成员。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同盟形成于1356年,极盛时加盟城市超过160个。当时同盟城市涉及沿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大部分欧洲北部国家的城市,包括现在的荷兰、德国、英国、法国、丹麦、瑞典、挪威、俄罗斯等国的城市。这些拥有自主权的城市结成同盟,而非形成联邦政府。同盟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有关城市事务的立法问题,并在一些领域采用共同的法律制度,当时共用的法律为近代国际法和海洋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盟城市也会为保护贸易而结成军队。这个松散而强大的联盟,因共同的商业利益联合在一起,延续了四百多年。
1400年的汉萨同盟加盟城市示意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汉萨同盟的基因无疑被延续到了现代汉堡。这在海港城的开发商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懂得如何共同合作,获得最优的价值和利益(the best of value)。海港城的开发建设是一个漫长过程,从1997年决定改造海港起,至今还在继续。
海港城发展历史
据海港城官网介绍,汉堡的海港在汉萨联盟时期,就是非常重要的航线枢纽,很多来往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船只都来自汉堡,受到海盗袭击的船只大多数也是汉堡商人。那时的港口是功能混合的地区,很多商人住在运河及水边,建筑融合了居住、仓储和商业功能。随着城市扩张,富有的商人逐渐搬进豪宅,码头慢慢变成交易商和码头工人的工厂用房和仓库。直到19世纪,为满足港口贸易的需求,港口开始扩建,港口和住宅区域就完全分离了。
1871年,汉堡加入德意志帝国后,整个城市不再享有货物免税的经济特权,最终只有港口的部分区域享受免税特权,即自由港区。为了更好地实施政策,需要将港口和码头进行集中安置,于是建造了大规模的现代化仓库,优先提供给商人。由此,一个城中城渐渐形成,这个城中城与城市中心的联系被切断。
随着海运业衰退,港口的工业功能无法产生更多经济利益。1988年,政府开始思考海港城未来如何发展,举办了一周的工作坊,找了一大群年轻人来头脑风暴,畅想海港城的未来。荷兰KCAP建筑及规划事务所的创始人Kees Christiaanse也参加了这次的工作坊。1998年,港口将正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汉堡政府举行了一场国际竞标。当时KCAP公司及其合作公司共同赢得了比赛。他们接到了市长的电话,市长说,恭喜你们中标,你们得到了一份25年的工作合同。
海港城的空间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海港城的规划原则
在得到这个罕见的25年合同后,KCAP的规划师们没有用惯常的方法,开始马上描绘美好蓝图。他们做了一份看上去很无聊的图纸——一张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上面体现的是控制25年发展的基本核心和中立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发展的框架、开发的底线。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基于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的远景3D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他们计算了开发量,如果保持已经存在的建设规模,发现与老城区的容积率相同,这是一个意外收获,意味着可以更容易地连接老城区和新区。曾经用于阻隔港口和城市老城区的红砖街道,正好成为未来连接新旧区的最佳过渡区。这样,城市空间的新旧衔接更加自然。
连接汉堡中心老城区和海港城的红砖街道,图片来自笔者
其次,未来的开放容积率并非平均分配,而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组团,配合不同的容积率,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群岛式结构,而非均质化的空间效果。同时,要考虑一些策略性保护项目,这些项目会成为整个片区的地标性建筑,配合历史遗迹和城市文化等特殊功能。
接下来,是空间设计的指导原则,采用欧洲传统的街区设计,重点是所有建筑都与水产生关系,保证南北视线通透,让居民时刻感受到与水的连接。整个新区的建设密度与老城相同,且要进行高度控制,保证老城区的教堂仍是至高点。街区和建筑都是小尺度的体量,开发地块都是小地块。
海港城的建筑体量,图片来自笔者
编辑: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