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梅:衡水湖——如何谱写人与湿地的新篇章
2017年9月3日上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教授、工程担保与建筑市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邓晓梅发表题为《衡水湖——如何谱写人与湿地的新篇章》的主题演讲。她介绍了衡水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对衡水湖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希望能把水和城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将衡水滨湖新区建成生态之城、文化之城。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教授邓晓梅
以下为演讲实录:
衡水湖湿地的发展历程非常曲折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分享我们在衡水湖做过的一些工作的所思所想。我最早是2002年就到了衡水湖,负责衡水湖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当时它还不是国家级,是因为我们那个规划,后来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衡水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们通过在衡水湖的工作,跟当地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让我们有非常多的所思所想。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湿地的保护,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压力和问题需要解决,它的保护往往不能够就这块湿地说,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这个湿地的形成是古黄河流域大量的洪水泛滥,最后积水成池。它的水系,海河流域、子牙河,入海口非常少,大量的水系都集中在这个区域,这个水是往东南方向流,但是我们这儿是从南往北流。这块湿地下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农耕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很多的神话传说,我们听了很多神话传说都跟这儿有关系。留下了古汉城的遗迹,大家有时间可以去那儿看,看到非常沧桑的人类文明留下的痕迹,都和湿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业文明在当年整个京津冀一带都是中心区域。我们发现,冀州的商人垄断了北京的古玩字画市场,这也是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这种文明的延续,到了建国后学习苏联的建筑遗迹也都非常珍贵。这样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发展历程又非常曲折,曲折一直贯穿在整个治水活动中。农耕文明从女娲卜天的时代就“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个地方留下了非常惨重的洪水泛滥的悲伤故事,我们发现有洪水遗迹,母亲抱着孩子被洪水淹没,一直被留下来,后来施工的时候被挖掘出来,母爱跨越千年。建国后我们进行了根治海河,当时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治洪水,植树造林,但是都是人工造林,没有原生态的次生林。
衡水湖从烟波浩渺到彻底干涸,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湖在建国初期,已经是一片国营冀衡农场,湖面上的芦苇有的地方像田地一样长得非常地规则,因为它曾经是一片农场。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更多的效益,又发展了工业,工业也是非常粗放的,整个衡水,以及华北平原都发生了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地质沉降的风险巨大,而且干涸了,现在是全流域的缺水。现在整个华北平原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在雄安新区建设的时候,大家也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水怎么解决。非常有幸的是,衡水经过这样一个惨痛的经历之后,又重新恢复了湿地,走向了新的生态文明。
衡水湖经过了蓄水、污染整治、网箱养鱼,我们当时发现了很多问题,通过规划提出来之后,非常欣慰的是衡水湖、衡水市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比如说我们提出来要取消网箱养鱼,包括关停污染企业,这些都做得非常到位。所以衡水湖的生机很快恢复了,当时做工作的时候水质是在劣五类,现在已经基本上稳定在三类,进步也是非常大的。当时我们对它做了很多评价,时间关系不一一介绍了。
编辑:dengzhuzhu
相关阅读
刘秀晨:赞美衡水园博会,呼唤原生态衡水湖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北京市园林局原副局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发表题为《赞美衡水园博会,呼唤原生态衡水湖》的主题演讲。他提出,河北省首【详细】
河北衡水:生态园博成为靓丽名片
“园博盛会美如画,生态衡水迎客来”。近日,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衡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在美丽的衡水湖畔召开。本届园博会以“湿地园林·休闲湖城”为主题,以“创新、生态、多趣、持续”为宗旨,旨在打造一届具有衡水特色、精彩纷呈、别具一格、永不落幕的园林博览盛会,让游客在衡水湖之滨开启一段全新的园林体验之旅。【详细】
千顷碧波倒荷影 衡水湖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正值荷花盛开时节,近日来到衡水湖赏荷的游客日益增多。通过多年的持续治理,衡水湖水体环境明显改观,湖区内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多,生态衡水湖成为了衡水市践行绿色发展的有力佐证。【详细】
2016生态文明衡水湖论坛举行
9月21日,2016·生态文明衡水湖论坛在衡水湖畔举行,本次论坛旨在共话生态文明,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把衡水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做的更好,让湿地“扮靓”城市,走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