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进入“保护利用”新阶段
自玉门关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官方筹资实施了玉门关游客中心改造工程,土建工程、内部装修、玉门关游客中心绿化、沉浸式影院建设、语音导览系统、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消防、安防等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
其中,玉门关游客中心和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已于近期试运营,正式对游客开放。5日,来自澳大利亚、埃及、法国等世界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家华文媒体聚焦玉门关遗址保护,参观了新开馆的陈列馆。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是汉时通往西域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遗址出土大量汉简等文物。2014年6月22日,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深秋十月,夕阳洒在玉门关遗址上,显得更加苍凉厚重、雄浑壮观,远眺如一幅秋景油画。
敦煌市玉门关文物管理所所长何国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官方实施了玉门关遗址监测预警工程、境内长城烽燧抢险加固工程等。同时,对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包括大方盘城、小方盘城遗址和玉门候官管辖范围内的长城及烽燧遗址实施了围栏保护,共树立界桩350根、界碑6块。
此外,玉门关遗址还修建了停车场,建设了玉门关通往汉长城、河仓城的观光道路及游客步道等。
“通过这些年的保护,人为破坏已经没有了,土遗址最大的威胁是自然风化。”何国文说,为此,管理机构对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土墙利用化学材料对表层进行了“硬化加固”,防止风化坍塌。此外,管理所还在遗址内安装了监控系统,防止自驾游客、探险者等私自攀爬破坏遗址。
何国文说,遗址博物馆把玉门关出土的一些文物陈列布展出来,详细介绍了玉门关历史和文化,游客不再只看到“一群土堆”,而读懂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背后厚重的历史。此外,保护遗址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出土汉简广泛研究、全民对遗址保护更加重视,这使玉门关遗址进入“保护利用”的新阶段。
相关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卧佛将启动整体修复
7月20日,记者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研究院了解到,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历时八年多修复完毕后,位于千手观音造像旁的大足石刻最大一尊造像——全长31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图,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卧佛,将于明年初启动整体修复,预计整个修复工作将耗时5年完成。 【详细】
日本熊野古道等22个地点将被追加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日本《朝日新闻》6月12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总了决议案,将追加熊野古道的多处景点为世界遗产。据悉,该决议案将在7月10日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正式讨论。【详细】
“退思园”造园意象内蕴浅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进则为官,居庙堂之高;退则为民,处江湖之远。“退思园”主人在其造园立意中,则努力追求进退如愿的两全其美,所以他要在园中建造水舫旱船两处异曲同工的景观,以此来表达希望“退”有其成,“进”有其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