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生态梦——百年南京林大的坚守与追求

2017-09-28 07:53:17    作者:梁早 谌红桃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江苏有1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计划,南京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学科位居其列。“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给林业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责任。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林业高校,更应把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不朽的使命和追求。”南林大党委书记蒋建清说。

  以“林”为特色,促进与“非林”交叉、融合

  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和发扬特色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获得领先优势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

  为突出林科特色,南林大走好了两步棋:一是工学围绕林业工程学科融合发展;二是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等围绕林学交叉融合发展。这样重点打造“双林”学科,并由双林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兴学科,由新兴学科又支撑“双林”学科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南林大重点打造了一流的林业工程、林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巩固发展工科,提升人文管理学科,做强基础学科,形成了特色明显、覆盖面宽、结构合理的三级学科体系。

  目前,南林大林业工程、林学等龙头学科发展,取得喜人成绩。林业工程学科已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工程学ESI潜力值达0.999,即将进入前1%;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林业工程全国排名第二,林学排名第三,风景园林学排名第五。

  此外,南林大还加快建设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丰富拓展“双林”学科的内涵和领域,形成跨学科门类交叉、渗透融合,建设学科生态群。

  “林”与“非林”交叉、融合。人文学科从哲学角度研究生态伦理,经济管理学科从经济视角观察生态,传统优势的生态学科研究自然生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林业生态的科学研究上。此外,学校的景观艺术、广告设计、科技英语等新兴专业通过与“林”的交叉,都打上了林业生态的烙印,为培养懂生态的绿色学子提供基础。

  开设生态类课程,将生态梦根植学子心间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林业高校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就要为社会培养一批批生态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南林大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生态、环境类公选课,学分为2分,供大一大二学生选修,并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中。二是学校鼓励并要求各学院开设一些将本院专业与生态环境学科交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目前,大部分学院都开设了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程。艺术学院将艺术类课程与林学、生态、园林等课程融合,开设了室内绿色,园林生态规划等一系列交叉课程。

  土木学院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寻求与环境、生态交叉融合的课程,开设了景观生态学、环境工程学、道路景观设计、现代木结构等课程,邀请学校环境院、园林院的老师为该院学生授课,还为本院学生开办生态环境类讲座,为盖房、架桥、修高速、建地铁的土木类学生带来生态环境知识的丰厚滋养。

  此外,人文学院等其他学院也都开设了一些生态环境相关的交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教师是学生生态教育的主力军。各学院教师在指导学生做科学研究或设计作品等,都会引导学生从事与专业和生态相关的选题。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实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递生态环保理念。

  学生们只要进了南林大的门,生态、环保,人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便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围绕生态环境这一主题组织的活动更是枚不胜举,活动促使学生把生态理念投射到日常工作行动中。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找课题,走向田间做服务

  “林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舞台上有所作为。”南林大张齐生院士说出了所有南林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追求。

  这位曾七获国家科技大奖、年近耄耋之年的院士,带领团队把秸秆等农业垃圾“变废为宝”,实行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的研究。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河北平泉县等多个生产基地投产,并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上寻找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社会服务,在南林大已蔚然成风。

  南林大朱典想教授团队研发的木煤生产技术,让所用能燃烧的垃圾变成木煤的原材料,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项成果在河北投入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

  不仅如此,南林大的专家、学者也都在自己的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著书立说,建言献策。

  挂靠在南林大的“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以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为研究方向,作为江苏省“科技思想库基地”,为江苏省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撑。

  南林大张智光教授团队出版3卷本系列著作《绿色中国》,成为国内首次系统研究绿色中国建设理念和实践的学术专著。此外,张智光教授还经常在《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发表系列专题文章和开展视频讲座,从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方面引导社会公众,践行了林业高校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我国森林保护领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松树生病了,找南林,找叶建仁教授团队!”近年来,叶建仁团队先后承担了江苏、浙江、贵州等20多个省份松林、松木制品重大疫情的检测鉴定任务,出具各类检测报告达1000多份,在全国建立了56个检测鉴定中心。

  与叶建仁教授团队一样,南林科技人在林业、生态领域,不仅进行一项项科技攻关,还走向树林、田间地头为百姓送技术上门,身体力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筚路蓝缕砥砺行,服务生态创一流!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林人如何“顶天立地”,绘写一个个生态文明蓝图?

  校长王浩回答说:“南林人把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视作“天”,传承先人‘顶天立地’的精神,坚持协调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规划难实施 南京林大师生抵制城市道路入校园(图)

一项涉及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昨日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在规划方案中,相关部门欲将南林内主干道拓宽成为城市支路,结果遭到师生广泛抵制,连该校多个机构官微都发声表达了异议。对此,南京市规划局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方案在社会意见未达成一致前不会实施。【详细】

何巧女:创新勾画中国"生态梦"的实现路径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首个主题为“生态· 新型城镇化”的分会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何巧女创新提出的生态技术平台解决方案以及对生态建设全球责任的呼吁倡导,清晰勾画出中国“生态梦”的实现路径,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详细】

博鳌亚洲论坛建言中国

博鳌亚洲论坛建言中国"生态梦"的实现路径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4年4月10日晚,2014博鳌亚洲论坛 “生态· 新型城镇化”主题对话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分会由清华大学东方生态战略规划研究中心支持,国内外政界、学术界、金融界和企业界精英近百人,就中国“生态梦”的实现路径现场论道。【详细】

成都环城绿廊: “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梦

成都环城绿廊: “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梦

“水草相依、鸟鸣鱼游、万花掩映”描绘了成都187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区的图景。这条80公里的“生态绿肺”,环绕成都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及周边,其中的湖泊水系更串联起一条“绿色翡翠项链”点缀于城市之中,把中心城区牢牢锁住,实现“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梦想。【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