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同济大学蔡永洁:新城也需“再城市化”

2017-11-14 07:57:22    作者:柳森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当下的上海城市建设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人们不再仅仅看重空间够不够用,还讲究空间的品质和环境。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建筑改造和旧城内部有机更新成为日渐热门的话题。

  而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洁教授看来,与如今备受重视的旧城内部有机更新相比,新城、新区的问题也应得到关注与重视――新城、新区的建设不该再仅仅停留在“在白纸上画画,施工完毕就万事大吉”的阶段,也应向打造更注重细节、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努力。

同济大学蔡永洁:新城也需“再城市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蔡永洁(中国风景园林网配图)

  新城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化不足

  解放周一: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新城问题的?

  蔡永洁:这个可能跟我在国外的经历有关系。我是1986年去德国留学的,1990年开始读硕士,1996年开始读博士,之间参与的很多项目都是做旧城改造。参与这样一些项目,让我对城市设计、对城市内部空间的组织、对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但等我2000年回国后,上述这些积累遇到了第一次比较大的冲击。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德国工作时,全都是在建成区内造房子。在建成区做修建或改造,需要特别注重房子与房子之间,房子与街道、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回国后,当时正赶上如火如荼遍地造新城。造新城好比在白纸上画画,找不到参照物,这让我一时之间觉得无从下手。于是,从2001年开始,我就按照自己在德国的一些体会,带着学生思考中国的旧城改造问题以及更新改造的手段。直到10年前,我第一次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到了新城的问题上。

  原因很简单,某一个周末,我临时起意想去张江看看。结果发现,冷冷清清。怎么回事?房子全造好了,一个人都看不到。走了两圈,还是看不到人,给我一种“荒凉”的感觉。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新城背后的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学生们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城市新区是无法更新的,它必须改造。

  解放周一:为何说老城可以更新,新城需要的却是“改造”?

  蔡永洁:“老城”的问题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房屋质量老化了,必须要更新。还有一种是既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我们今天的综合需求,需要升级换代。但新城的问题是,它并不存在上述问题。至少从物理性能上看,它的房子都是新的,建造质量总体上没什么问题,基础设施良好。那么问题在哪里?

  我们总结下来,当下中国新城有这么几个共通的问题:尺度巨大、形态不明、功能单一、交通拥堵、单调乏味。

  人对空间的尺度不仅会有生理(肌体)上的感知,还会有心理上的感知。所以,这里所说的“尺度巨大”是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础上的,是指建筑物或者街道的尺度,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交通便利度,或者明显超过了人们心理可承受的范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空间过大,身处其中的人很容易把握不到空间的大小,从而产生一种迷失感。同理,如果建筑物造得过高,又无群楼或其他设施缓冲,人走在其下就会感到压抑。有些CBD的过境交通只照顾机动车通行的便利度,而忽略周边行人步行的便利度,也是一种尺度上的不合理。

  形态不明指的是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空间形态不明。只看到一栋一栋的建筑,但是街道和广场找不到、搞不清楚。

  为什么会“形态不明”?因为我们在造房子的伊始,就没有想到要营造街道、营造公共空间。这造成有些摩天大楼只是某个地块中一个孤立的建筑物,而它的四周就是城市道路。建筑师没有考虑到它和周边环境、周边区域、周边空间乃至整个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以上海为例,反倒是中心城区那些有一定年份的里弄,房子一排一排密集地造,里弄周边由房子自然地围合起来,由此,外围街道的走向也定了下来,整个空间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友好、开放的互动关系。

  功能单一按照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功能单一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通勤上的潮汐效应。但建筑图纸一旦落地,人们再绞尽脑汁也于事无补了,高峰时段的交通问题就是很难找到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开车的人不喜欢,走路的人更不喜欢。

  单调乏味则是指建筑样态单一、公共空间样态单一。

  从根本上来说,新城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化不足。我们虽然造了城市,但是这个空间的城市性不足。新城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更新解决不了新城的问题,只有改造才有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改观,需要一个“再城市化”的过程。

  改造陆家嘴的教学实验

  解放周一: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上个学期,您带着本科毕业班的学生,实施了一场“改造陆家嘴”的教学实验。能否给我们讲讲,你们最终是怎样设想陆家嘴改造的呢?

  蔡永洁: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都是看着陆家嘴的拔地而起长大的,陆家嘴也是他们身边最熟悉的城市新建空间之一。经过前期调研,学生们提炼出了陆家嘴的主要问题――

  陆家嘴有着举世闻名的夜景,然而这些鳞次栉比的超高层在发挥商务属性的同时,并不能很好地安排“城中人”的休闲、文化、居住需求,单一的功能阻碍着陆家嘴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城区;

  由于日常生活缺失、机动车交通取代步行成为最主要的通勤手段,一座座超高层在入夜时分人去楼空之后,便成了一座座“空城”。

  为了解决陆家嘴日常生活缺失、空间尺度过大且较为单一的问题,设计小组首先选择了“做加法”,在超高层建筑的脚下大量植入多层新建筑。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24米是多层建筑的高度上限,超过这个高度,防火等设计都会更复杂、造价更高。于是,学生们在保留陆家嘴现有建筑物体的前提下,在一栋栋地标性超高层中见缝插针,因循24米的限高,植入退台式、空中庭院等设计。这些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包含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包括球场、剧院、市集等。

  也是“24米”这个看似与陆家嘴背道而驰的限高,不仅拉近了建筑物与街道行人之间的关系,也将超高建筑撑起的恢宏气势被妥善保留。

  随后,设计小组将强化居住功能、补充城市日常功能作为新城改造的又一策略。

  鉴于“居住”是为一个区域提供24小时活力的最根本因素,学生们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了多种种类的住宅,还增加了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比例。

  区别于原有的城市综合体模式,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以沿街形式为主,注重设施与街道之间的关系;区别于原有的高端商业类型,学生们更多设置了一些以超市、集市、中端餐饮为代表的生活性商业,以球场、图书馆、创意展厅为代表的社区级休闲文化设施。

  解放周一:针对陆家嘴开车难、停车难、打车难的综合性交通困境,设计小组有给出什么解决方案吗?

  蔡永洁:概括来说,就是四个字,“窄街密网”。

  窄街密网的道路规划借鉴于曼哈顿中城:除主街外,增加狭窄、铺装、曲折、错落、荫翳的内街,增加界面连续性,提升步行体验。

  按照学生们的大胆设计,陆家嘴共有5条过江隧道,形成大量过境交通,通过隧道口外移、取消世纪大道下两条隧道,将过境交通“驱逐出境”。通过减少交通流量,街道宽度可相应减少。随后,他们基于变窄了的街道、变密了的路网,设计了很多小型庭院或者小广场;还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做了一条步行环道,供市民散步、健身、休憩。由此,整个空间的社区性增强,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住宅、球场、市集等元素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了。

  按学生们的改造计划,改造后的陆家嘴地区,住宅占比会由4%提升到21%,商业由15%提升至24%,文化由2%提升至7%,商务则由79%下降到48%。容积率由3.47提高到4.60(不考虑陆家嘴绿地因素),密度由17.81%提高到31.27%。

  做建筑设计不能只看建筑本身

  解放周一:经历了这一场没有“落地计划”的“教学实验”,您和学生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蔡永洁:最大的收获是提醒我们自己,未来在做任何建筑设计时,一定不能只看到建筑本身。按照城市设计的视角,还应当要充分考虑你所设计的建筑应以一种怎样的布局原则或组织原则来保证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空间的组织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在草图绘制阶段就得到足够重视。

  具体怎么考虑?首先,新城作为一个结构性的整体,它的整个“生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尺度怎么控制;第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将来怎么生活,生活的多样性能否体现。这些在设计层面就需考虑的问题,与考虑建筑物具体长什么样同等重要。

  什么是一个好的城市应该具有的品质?我想,应该包括亲和、安全、混合、便捷、充满希望和可持续。具体来说,就是能让生活在其间的人感到亲和、安全、便捷;注重多种人群的混合居住;能让大部分市民感到,生活在这座城市充满了希望和人文关怀。在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年轻人,都能看到可以改变和提升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一切,我以为,都是“让新城变得更好”的题中应有之意。

  另一个很重要的收获,是关于提升建筑容积率的思考。

  在我们的陆家嘴改造设计方案中,将容积率从3.47提升到4.60。1.13之差,意味着增加了将近20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城。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意识到,容积率的提高,不是靠建筑师的建造图纸就可以达成。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要提升建筑物建成后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协调好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与运营。

  三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曼哈顿,惊叹于这么一个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不仅能建造出来,还能管理得好。同样是看上去造了那么多房子,却可以让行人不感到压抑;有些街道看上去那么窄,但交通一点都不堵。这背后的学问,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解放周一:如今,对过往“造城运动”的反思和现状报道一直在进行。但对“新城如何更好”的关注和讨论似乎还不多。对于“新城改造”类似的话题,学界有共识吗,还是尚在探索中?

  蔡永洁:我讲的问题其实早已是学界一些基本的学术判断,没有任何我个人的发明创造。只是说,可能还没有太多人真正愿意花力气去讨论。但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现在关注这些问题的时机是越来越成熟了。正如,随着整个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放慢,大家开始更多关注城市设计方面的话题,相信随着关注城市宜居性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如何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品质的讨论,也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在中国,很多新城是有条件通过做加法来提升空间品质的。而且,新城本身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潜力,可以和提升品质一举两得。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3月17日,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北运河畔的桃花堤,微风轻拂,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赶赴一场浪漫的春日之约【详细】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大门,陈俊霄向调研组汇报了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建设情况,章新胜对陈俊霄参与设计、海南大山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项目的创意主题【详细】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