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院士何镜堂:八旬高龄打造上合峰会主场馆“青岛速度”

2018-06-15 09:54:33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

院士何镜堂打造上合峰会主场馆“青岛速度”

何镜堂和团队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方案。

  4月份刚过80岁生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头发已经花白,手中拿着一份浓缩了自己从1938年到2018年人生重大时刻的画册,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他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设计建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今年,在80大寿之际,他又在山东青岛的海湾边,留下了一大巨作。据了解,刚刚结束的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正是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由何镜堂带领团队亲自操刀,从设计到建成仅耗时七个月,被称之为“青岛速度”。

  6月12日,何镜堂向澎湃新闻介绍道,该会场选址于青岛奥帆基地内,依山面海风景优美,他根据地理位置以及时代特点,打造了以“腾飞筑梦、扬帆起航”为设计理念的主会场方案。记者在华南理工大学现场看到的建筑效果图显示,整个建筑造型犹如腾飞的海鸥,外延的屋顶像是展翅的翅膀,建筑外侧的40根廊柱则犹如出海的帆影。

  7个月从设计到完工

  尽管已经80岁的高龄,但何镜堂在谈到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和设计时,还是非常激动,“我们可以说24小时加班加点,一个星期就做出了几个设计方案。”据何镜堂介绍,团队于去年9月初应邀赴现场考察场地,随后迅速派出60余人驻场青岛,通过参建各方的努力,整个主会场仅用时7个月便完成了设计到建设的工作。

  这种高效率也被网友们称之为“青岛速度”。对此,何镜堂表示,该会址是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心,为了节俭办会,整个项目都是在原有地下室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重建。“所以速度会比较快,虽然大家说是‘青岛速度’,但我们最看重的还是质量。”

  在何镜堂的团队中,“工匠精神”常常被提及,除了严把质量,细节也是团队最为看重的,“中国馆有中国红,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也有一个颜色,叫青岛金。”据何镜堂介绍,会场为了凸显出中国蒸蒸日上的寓意,外观建筑采用了暖灰色的主调,与此相对应的,主入口门廊檐底处则局部采用了铜板来凸显大国风范的高雅大气。

  “这个‘青岛金’实际上是不好处理的,处理得不好就容易变成土豪金,也不能反光太厉害,显得肤浅。”何镜堂表示,为了挑选出最合适的颜色,团队联系了多家供材商,将样板一一摆放在现场进行多角度的比对,还专门拿到阳光下感受颜色,“所以我们说是‘匠人精神’,即使时间紧迫,依然要把每一处都做好。”

  谈到这里,何镜堂拿出了自己手机,给澎湃新闻记者展示一张飞行路线图,图上的航线密密麻麻,集中在青岛和北京之间。尽管接到设计任务时已经近80岁,但何镜堂仍然在7个月的时间里飞往青岛和北京达八十余次。“整个设计建筑的全过程,我们的设计人员驻场都没有间断过,大家都很有动力,我感觉和年轻人一起做事,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最终经过团队的努力,何镜堂带领团队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准、山东风格、青岛特色”的国际会议中心。

院士何镜堂打造上合峰会主场馆“青岛速度”

何镜堂和团队实地摆放选择铜板。

  在读研究生也参与部分设计

  谈及这个项目,何镜堂表示离不开团队里年轻人的付出,“我们驻场的是60个设计人员,但后面还有很多负责资料搜集、设计图传送等工作的人员,总投入有100多人,其中年轻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陈思翰介绍,在60多位驻场设计人员中,大部分的设计师和专业负责人,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留校的优秀硕士、博士。其中还有几位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在读的研究生,在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下,全程参与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部分设计和研究工作。

  何镜堂门下的研二学生谢敏奇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从本科大四的暑假就来到了何镜堂工作室实习,“当时有幸参与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项目,从投标到中标,到整个设计的全过程,第一次全程参与一个项目,当时感觉锻炼就很大。”

  “这次参与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设计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要求很严格,同时时间又比较紧迫。”谢敏奇说,9月自己就跟随团队入驻青岛,一直到12月,“经历了很长一段驻场时间,整个过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团队强大的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介绍到,虽然知道青岛是一个环境很美丽的城市,有很多德国建筑,但在前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家基本未离开过驻场一公里的范围,“都在很专注的研究方案、修改方案,基本上没有任何一点私人的时间,印象中到了11月底,我才第一次走出了我们的驻场范围,到会场对面的五四广场雕塑那里拍了一张留影。”

  虽然忙碌辛苦,但谈起这个建筑,谢敏奇言语里还是充满了自豪感,“整个过程对我们在读研究生来说触动是比较大,能够参与这么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建筑设计,又是在这么美丽的海湾,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陈思翰介绍道,目前整个工作有六七十名在读研究生,何镜堂老师在带领大家做项目的时候,也会放手研究生参与其中,“我们会一起研究、讨论,把创作设计和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又能学到很多东西、积累经验,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学研结合。”陈思翰表示,产学研结合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最大的特色。

  除了在读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在2012年的时候启动了“英才计划”,成绩优秀的本科学生如果选择了建筑学专业,在入学之初就有机会直接进入何镜堂工作室实践锻炼,“本科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能去驻场,但他们也会在学习之余或者假期来工作室参与项目,实际上我们工作室不少研究生,都是在本科生时期在工作室实习,后来研究生又报了何老师或者工作室其他硕导,继续工作室锻炼。”

院士何镜堂打造上合峰会主场馆“青岛速度”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俯瞰效果图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上合峰会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设计

  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后简称CMP) 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开阳路与长城路交接处。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原定位为国家媒体中心的新典范,然而整体建成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设计运用MEDIA CITY---媒体城市概念,为CMP注入新【详细】

何镜堂院士建筑设计展在威尼斯开展

2016年10月10日14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展览在威尼斯建筑大学CA’TRON校区隆重开幕。   【详细】

何镜堂院士痛批中国城市建筑怪现象

西方工业建筑范式席卷中国后,传统建筑日渐式微:本土建筑话语权弱、地域文化缺失、缺乏文化自信,结果“千城一面”。民族建筑思想边缘化背后,是中国人打开国门看世界的惶惑和不安。新时期下,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传承和突破?【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