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基石 ——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即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公共物理空间。城市居民既利用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的公益服务自我充实,也在此展示交流文化成果。因此,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每座城市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的直接展示和集中体现。社区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组成单位。要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文风貌,必须重视社区教育的建设。目前,针对城市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对社区文化教育的渴望,厦门筼筜书院利用书院这一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传播平台,将书院与社区相结合,无疑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尝试,效果显著。而厦门筼筜书院也成为社区文化教育的一个良好示范。
厦门筼筜书院是厦门市政府部门支持下由厦门白鹭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以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于200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迄今8年有余。在此期间,筼筜书院始终推行国学教育,已使厦门地区逾十万人口的居民直接受益。那么,筼筜书院是如何面向整个厦门地区展开国学教育的呢?
面向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不同人群开设各类教学课程
筼筜书院的常规教学活动为3月至6月的春季国学班与9月至12月的秋季国学班,教授内容为经典诵读、国学艺术、国学经典讲习三大类别。经典诵读课程针对儿童而设,读本为《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艺术课程包括古琴、琵琶、书法、篆刻等,教授对象为青少年与成人。课程为公益性质,只收取基本的教材费与培训费。与此同时,每年暑期筼筜书院都会组织专题夏令营活动,面向所有厦门居民展开,例如“闽南语读经典夏令营”“海峡两岸大学生暑期中华文化与志愿服务夏令营”等。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过两万余名学员接受过书院的国学教育。
书院定期举行“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带动厦门民众学习国学的热情
2009年11月,筼筜书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自此,一年一度的国学盛会成为厦门市民对话国学大师、接受国学教育、了解国学发展动态的固定平台。筼筜书院极为重视市民对国学论坛的参与:在每一届论坛举行之前,书院都充分利用报纸、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渠道公示论坛主题,鼓励广大民众参与论坛现场,聆听专家汇报;同时,建立对话交流机制,欢迎论坛参与者展开网上讨论、畅谈心得体会、提出疑问批评、发表观点言论,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回馈。一方面帮助厦门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学,另一方面让普通民众能够在高端学术论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每年有上千人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国学论坛,且人数逐年增长,从而满足了厦门市民对国学的热爱和关注。
书院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普及国学教育
2011年,筼筜书院与厦门理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挂牌成为厦门理工学院“中国文化教学实践基地”。该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筼筜书院共同指导二年级本科生,完成必修的“中国文化教学与观摩”实践课程。部分学生以助教身份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部分学生担任国学论坛志愿者,承担会议记录、会场组织等工作,其余学生则定期到书院进行教学观摩。至今已有近500名学生参加过筼筜书院的各类教学活动。2017年10月至12月期间,筼筜书院还专门为实习学生开设了“教学活动研讨班”,以“《千字文》解读”“四书解读”“琴箫雅集”“蒙学试讲”等专题形式展开,向学生传授国学课程的教学注意事项,为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学教育者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筼筜书院为厦门市社区教育,尤其是国学教育这一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政府部门与民众的一致认可。2017年,筼筜书院被选为金砖国家峰会中俄领导人会晤的场所,更为其增加了国际化的声誉。在筼筜书院的带动下,厦门市已初步建成以市级书院总部为中心、区级书院为分中心、街(镇)书院为结点、社区(村)书院为基础的社区书院体系。现有1家市级社区书院总部、6个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237家社区书院。书院总部提供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基本思路,区级中心指导、协调全区各社区书院,实现社区书院资源的有效共享,而社区书院根据本区域实际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具体而言,社区书院承担四方面的工作:(一)利用本社区内的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开设各类常规教学课程,例如国学经典诵读、健康养生、法治讲堂等,供社区居民选择;(二)定期组织名家讲座、读书会、经验分享会等各类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学术活动,拓宽市民的知识面;(三)围绕琴、棋、书、画、茶道等主题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增进社区居民的相互了解;(四)组织本社区居民共同协商社区事宜,以此凝聚居民共建社区的智慧,通过共建来激发居民建设社区的热情。
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必须先做好每一个社区的文化教育工作。从长远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可以借鉴厦门筼筜书院的成功经验,将社区与书院相结合,通过社区书院这一新形式展开,培育和塑造社区居民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精神,进而为整个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经营打下扎实的基础。
编辑: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