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一糊了之”

2018-06-25 09:17:50    作者:李健飞     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

  进入夏季,许多城市也开启了“雨水模式”,偶然也会进入“看海模式”。作为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成为近年来诸多城市的重要规划和建设理念,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样态。然而,在某些城市街道上,为硬化路面,将石子与混凝土搅和成“硬海绵”包裹路边绿树根部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试问,这样的“简单粗暴”真的会“有效”吗?从视觉上来看,路边绿树根部四周的地面被“硬化”了,似乎方便了群众日常的步行需要。但是,让“脚下”平坦了,“头顶”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被混泥土包裹,树干随着生长很快被勒紧,失去开枝散叶的自由空间,就不能更好的为行人遮阴挡雨,也不能持续满足绿化功能了。

  “一糊了之”也反映了某些城市规划和管理者的短视和消极。群众反映路不平,我就用混凝土把行道树树根覆盖起来,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把眼前的问题解决。这不禁也让人想去某些城市长期用覆盖钢板的方式来解决道路坑洼的问题。过往的车辆“如履甲板”,常常发出巨大的撞击声,噪声昼夜扰民不说,交通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你都让群众“走一步看半步”了,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又怎能长远和积极呢?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韧性”,多雨时蓄水,少雨时释放水,高效利用水。纵观各种海绵城市的设计方案,树木等绿色植物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再说智慧城市,也就意味着人性化,意味着城市具备“聪明”的自我调节、净化、应急能力,这其中也应包括绿化和生态建设的智慧。而用类似“一糊了之”的作法浇筑成的“坚硬”的公共服务,除了令人大跌眼镜,也将引发我们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深刻反思。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