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造园说创新不能成肤浅的代名词

2018-12-11 08:53:00    作者:孙洪奎     来源:中国园林网     浏览次数:

  最近的两件事,让我忍不住写了这篇文章。也请大家认真想一想,看一看,做一下冷静的思考,看看我们这个天天高唱着创新的民族都在干些什么。让我们如何脚下无根,遇到真章就没尿了。

  第一件事。园艺界的两位朋友,清华大学的李树华教授,上海园林文创公司林小峰总经理,分别带团去日本考察。团员们的体会与感悟是什么呢?震撼,心灵的震撼;汗颜,在小小日本面前;羞愧,不敢再提“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妄自尊大。岂止是造园?造枪、造炮、造船、造车、造房,就是造剪子、造马桶盖,人家没有造不好的。这些都是创新得来的吗?

  第二件事。最近参加一个论坛。有几位演讲者主题就是谈创新。什么品种创新、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没有把主题列为创新的,其实也多半在谈创新。好像离开创新我们就没有出路了,演讲者也就没水平了。几乎没有一个对我们旅游产业粗制乱造提出什么如何改进的措施。什么水呀,肥呀,没人说,档次太低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王健林。我不是在埋汰他,我真的很敬重他。说他,大家都知道。我看了王健林写的《万达哲学》,他从头至尾都在谈创新,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他说,若想做百年万达,世界万达,就得不断创新。我当时就表示怀疑。不断的创新,就是不断的冒风险,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跨度大、风险大,风险影响力更大。我在我的拙作《我的花园哲学》中吹牛说,我要做“千年英歌石”,依据的都是保持传统、花园模式的永久不变。如果说变,也是细节的变,皮毛的变,骨架,结构不变,或基本不变。王健林在商业地产模式上的创新让他成功。他花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心思,深耕细作后,万达广场才成功,而他之后的旅游地产与其他商业模式的创新,由于盲目却成了他一辈子也抹不去的创伤!像噩梦一场。

  日本、德国,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不太讲创新。他们是两个古板,保守的民族。他们讲的最多的是“认真”而非“创新”。一个人抱都抱不过来的大樱花树开花时会多漂亮,你能想象得到,那是因为认真的进行水、肥、土、病的管理才得到的,而非创新。小小的荷兰,人口1600万,GDP全球排第17,世界第一花卉强国。近几年我接触了很多荷兰人,看起来身材高大、碧眼金发,似乎很有知识、文化、水平。哪有的事!就是一批批花农。别跟他们讲什么理想、情怀、未来。就讲讲你今年而不是明年可能要买多少花。商业模式、创新,也别他们讲。因为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祖宗八代都是种花的,到了他这代,也就是种花,他孙子还是种花。他们已成花精了。他们没说创新,却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了无数花卉的新品种,又把这些花养的特别好,让全世界的人民都喜欢。

  看看我们吧。干了三十几年的汽车,第一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只有吉利与中华、红旗的发动机是我们的。看看我们的房子吧,一年盖起来,很快就拆掉或倒塌了,还经常漏水。而法国人盖别墅需要二十年,巴黎圣母院盖了两百年。看看我们的路吧,完工半年就拉链,两年不到就大修;德国的路从不拉链,十年不修,提前全部规划好,基础牢、油层厚。再说说我们的花卉旅游,因为做花海比做花园简单、见效快,花卉旅游就变成了花海旅游。花海旅游也没认真的去做,弄块苞米地,今年做,明年开业,甚至上半年做,下半年开业。恨不得今天做,明天就赚钱。你说这花卉旅游能做好吗?不倒、不亏,那才是怪事。

  在瘠薄的土地上,满是黄土与石头,种什么也不会长好。土壤是种植的基础,无论你怎么创新都离不开土壤。可就是没人谈土壤,都谈创新。我们英国专家跟我说,他们的花园爱好者相遇后,哈罗是第一句,第二句就是芍药(英文土壤soil的谐音)了。“芍药”这个词也是他来园前四年说过的最多的一个词。

  深耕细作是种植业的基础,相比而言也是任何其他行业的基础。就像练武功,扎马步、蹲木桩是基础一样。你马步、蹲桩都不行,就去学什么高深的武功,还想着自创门派,那怎么行?不用打,一捅就倒。前段时间,“厉害了我的国”非常流行,厉害什么?大妈们出门,手里提的,背上背的都是人家的东西(电饭锅等)。那个美利坚商人一声吼我们就尿了。想装强人,那不行。那是一锛子、一斧子慢慢练出来的,是严肃认真一点一滴才做出来的。就像我的园子,自我感觉非常好,非常漂亮。拿去和日本比,和英国比,那就是植物垃圾园。体量大,GDP世界第二,太虚,没用的,有毒的太多,没肌肉。甲午海战时,我们海军的吨位比日本大多了,在世界上也算强大海军,结果怎么样呢,还不是一败涂地。基础,最重要的是基础,盖多高的楼一定需要多深的基础。

  我们中国人真的很聪明。但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踏实。踏踏实实的工作、学习才是正事。我们啥也不缺,缺的就是两字,“认真”!什么创新?你小学都没毕业,就想去读博士,去搞科研,那不是扯蛋吗?现实中,大家注意没有,太多的所谓创新的人,有点像那些好高骛远的孩子,常立志而不是立常志的孩子,投机取巧的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基础知识都没有,基本方法都没掌握,基本工作都没做好的情况下,去创什么新,还万众创新,是一种肤浅的表现,轻率的表现。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创新适合聪明的中国人,但中国人更需要的是踏实与认真。

  这半年多来,我读了十几本美国人写的书。通俗易懂,没有长篇大论的谈理论,更少有语言的修辞,排比句,特别朴实。一个理论观点的后面,有大量的事实例证来说明。我的感觉是清楚、明白、踏实,还有信服。说白了,就是“有根”。还有,也许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他们的视域太宽了。他们竟然从那样的高度,并且多视角的去看待与理解这个世界。几乎没有死角,让谬误难遁身。记得是今年秋天的一个早上,我锄地累了,看了一会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突然,我长吁了一口气,啊,明白了,为什么美国的科技领先,创新领先,弄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还有那么多世界百强企业,那是因为人家的思想领先,人家思维的极度开放。啊,我也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能。

  所以,创新是需要条件的。首先,你得有踏实基础。我把两万棵牡丹种死了一万五;值一万元一棵的美国红枫让虫子把主干咬断;种了五年的芝樱有两年没开花,还把草坪管成黄草原。我真的不敢奢谈创新了。我告诉我的英国专家,“大卫,你明年开始不要搞设计了,重点抓好土、水、肥和病虫害。”他说,“太好了,早该这样。”其次,你得保持头脑或者思维的极度开放。盲目的自信,胡乱的创新,不靠谱。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