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艺术让城市永葆生命力

2019-07-02 10:36:00    作者:张忠山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行走在摩天建筑“丛林”中,流连于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我们往往感受到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殊不知在色彩斑斓的都市印象背后,城市也有表情和性格。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与美国邓恩爱德华兹公司签约共建色彩研究室,通过色彩研究为中国城市描摹更生动的画像。城市画像不是宏大叙事,更多是透过艺术载体所呈现出的文化意象。

  在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站厅层,透过名为《北京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就能触摸到北京的城市性格。这一作品由4000余个琉璃立方体拼贴而成,用剪影的形式再现了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如街头表演、遛鸟、拉洋车等。有趣的是,每个琉璃块中珍藏着一个个有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一枚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

  “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的物化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日前,《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王中更关注艺术如何激发城市活力,提出“软城市”日益成为中国城市转型的新诉求。

  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中国建设报》:城市发展建设进入新阶段,提升城市品质是当务之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文化灵魂,恢复历史记忆,建立城市的人文与场域精神。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中: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中,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引导人们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以公共艺术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为例,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也用多重手段创造着城市的新文化,成为文化生长的孵化器,这种城市文化的精神场甚至可以成为城市风格的助推器。

  以北京为例,在城市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期,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模式将对其它城市的地铁建设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其文化形象也显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甚至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意识。对北京而言,它彰显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表情。这个文化表情绝非几个标签式的京剧脸谱符号,被高架桥掩埋的孤独城楼,或者涂了灰色涂料“抚平”了苍桑的胡同景观所能粉饰出来的。

  在公共艺术作品《北京记忆》中,每个琉璃单元体中封存了呈载鲜活故事的物件,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关于该物件的介绍及其背后的故事、观看提供人的访问视频或文字记录,并与网友通过留言进行互动。通过这些延展活动,也借助地铁庞大的人流形成的影响力,将北京记忆的种子植入人们的心中,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

  《中国建设报》:在用艺术激活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其价值爆发点在哪里,或者说艺术激活城市是如何发生的?

  王中:仍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为例,《北京记忆》的呈现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采集物件的发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为这个城市注入了属于每个个体的音符。众多的个体记忆被集合、放大、发酵,最终升华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本质上零散的“个体记忆”转化为“被收集的集体记忆”,并通过作品的多元传播延伸成“传递性回忆”。

  北京新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的主张是在营造新的城市艺术环境的同时,让公共艺术从一个单纯艺术领域中飞越出来,将艺术植入城市肌体,激活城市公共空间。这一过程中,艺术成为植入城市公共生活的“种子”,诱发文化的“生长”,使艺术之花盛开 ,延伸喜悦、激发创意,令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激发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和社区。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它把“公共”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者回答问题。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要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积累,成为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取向。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

  “软城市”驱动城市转型

  《中国建设报》:你曾提出“软城市”理念,认为文化和艺术是城市的精神角色。“软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城市转型升级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王中:究其本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意味着从“物的城镇化”提升到“人的城镇化”。当前中国城市转型有三个趋势:第一是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诉求;第二是从强调功能转向重视人文,也就是从强调城市的物理功能转向注重城市的精神品质;第三是从以经济为核心转向以文化为核心。

  城市转型升级需要找到今后发展的侧重点。如果我们把一座城市的建设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其中60%代表这个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包括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建设。在这方面,今天中国的很多大都市,甚至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都已完成得很出色,中国的机场、高铁、轨道交通、CBD商务区等功能设施已经世界前列。

  再上端的25%是什么?是城市更新、再生、精神品质,它是软性和具有生长性的,能够给市民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这就是“软城市”,它是今天中国城市所欠缺的。顶端的那15% 是什么?是“软城市”中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所呈现和感知的城市灵魂与精神。之所以那么多城市“千城一面”,是因为我们的城市没有独特的品格,它是基于文化因子而创造的。如何从一座功能城市转变成一座人文城市,这是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中国建设报》:面对当前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应该如何运用“软城市”理念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王中: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诗句是今天全人类的共同呼声,我们要寻找回家之路,我们要寻找那个能够让我们有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城市,这也是“软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我们希望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城市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但是,以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去指导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无法解决中国新型城市化的问题,我们提出艺术引导城市设计AUD(Art-oriented Urban Design)的全新综合理念,倡导一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这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世界城市发展和格局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取证,建议借鉴部分发达国家通过设立百分比艺术政策的方式,立法通过“公共艺术百分比”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文化政策,保障公共艺术顺利发展,有效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享受艺术的权利,打造艺术城市,建设文化强国。

  设立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公共空间艺术化建设,真正实现艺术为全民享有;二是有利于实现政府扶持艺术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三是有利于创新文化投入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推动四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建设,在扩大社会参与度的基础上提升政府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总之,我们需要建构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才有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是垂直系统,是不同的学科,这种“纵向机制”使我们无法进行整体性的“新的综合”,这是机制问题。所以我们倡导一种新的“横向机制”,由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人员等统筹协作,共同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我们未来的城市。

编辑:王月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