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从菜场出发探索未来城市建筑

2019-08-19 09:42:09    作者: 柳森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从菜场出发探索未来城市建筑

  旧日里,上海市民生活少不了“去小菜场”这件事。不仅是“买(B526)烧”、一家人的口福离不开那儿,就连跟相熟的摊主点个头、道声好,都是沿途的一道风景。然而,近年来,随着上海中心城区不少菜场迎来更新改造,不只是菜场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由菜场承托起来的功能发生着变化,就连那些与菜场有关的生活场景,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画面。

  “菜场”是否正被重新定义?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的学子们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以“小菜场上的家”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设计教与学的创新尝试。由此,一场关于未来中国城市建筑演进的研习与对话之旅,在两代建筑师之间展开。

  一个属于日常建筑的时代已经到来

  解放周一:听说实验班由学生自己报名,学院面试确认。组班的两年间,实验班学生有独立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为何会在他们三年级时,给他们上一堂以“小菜上的家”主题贯穿整个学期的建筑设计课?

  王方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课程教学主要负责人):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我们这个专业是叫建筑学。建筑学就是做建筑设计,比如整个建筑的外观、里面的布置,等等。但是,近些年,我们专业里一个倾向是有些建筑师更把精力集中在怎么去做这个房子本身,去做它的造型及空间,忽略建筑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它跟社区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跟使用它的人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跟城市面貌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我们认为,如果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去做设计,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只关注外观、造型的好不好看。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小菜场上的家”这个设计主题。我们想让学生们明白,社会性内容是设计中无法回避的因素。

  解放周一:为什么挑选的是“菜场”,而不是其他?

  王方戟: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希望学生不是拍脑袋去想一个他们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希望他们是有经验的。这样他们可以去看、去自由地参观,了解现在这个地方是如何被使用的,然后我想改变什么、不改变什么。

  我们以前做过幼儿园的设计选题,结果发现,参观起来很困难。参观的时候,人家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摆一个姿势或者状态给你看。这就没什么意思了。而我们希望有一个场所,可以让我们这些未来设计师在进入它的那一刻就能够自然融入,能够全方位地去体验它的方方面面。菜场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这个设计主题还有一个落点,那就是“家”。家也是学生们有生活经验的地方。

  做这样的设计,源于我们意识到,除了形态和空间设计、技艺的训练外,学生们还要学习从纷繁、复杂、平凡的环境中思考设计应该如何介入。尤其,今后普通民用建筑的设计委托会越来越多,这是今天的学生必然迎向的未来。这就需要他们熟悉日常建筑的设计手法,而不是只会做设计条件单纯、形态要求高的纪念性建筑。

  在“小菜场上的家”这个主题下,菜市场和住宅区两种功能可以分开处理,也可以叠加。分开需要考虑动线及容量问题,叠加需要考虑结构问题。换言之,无论怎么做,设计者都会面临各种约束,需要以不同方式梳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最终方案也是多样化的。

  所以,这个主题既融合了专业技艺的训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建筑的想象与思考。当然,每一次课程主教老师选定的基地及其建筑规模都可能有变化。比如,我们曾以廉租公寓代替普通住宅区,作为“家”的落点。但宗旨始终没变,并一路坚持了下来。

  作为对未来的准备,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脑海里的东西,它也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需要从现实中找出路,需要在当代性和地区特征中找到建筑的价值。

  了解菜场从读懂它的内在节奏开始

  解放周一:实际操作下来,您觉得老师们最初的那个设想实现了吗?

  王方戟:这个设想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原始和简单的设想,让同学们从关心建筑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做设计。我觉得这个设想是非常容易实现的。课题只要按照这个思路设置,并且设置好需要他们去参观、调研的内容。一般来说,调研组织得好,基本上就比较容易达到这个效果。

  解放周一:老师们一般会怎样带着学生们去认识和感受菜场这个场所?

  王方戟:菜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其内部的空间组织关系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很大变化。于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我们做了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的暑期,先对自己家乡的菜场进行考察和体验。然后,他们得把这个菜场画出来,画成平面图。因为一旦你画了平面图,就知道每个摊位多大,摊主们怎么经营这个地方,每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是学期开始时,每个同学要汇报一下自己之前的考察成果。汇报的时候,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会把各自收集的信息相互展示,从而发现不同城市菜场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然后就是调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城市区域进行自由观察,总结调研成果。

  建议研究的内容包括:居住及环境调查,从最开放的公共空间到私家住宅入口空间,进行一系列关于住宅空间公共性的调查分析;在基地周围,寻找各类建筑在功能、形式、体量、空间等方面变化的痕迹,并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考察菜场运作的时间及功能规律,其对周边的影响及关系;调查沿街商业功能、类型、运作方式。

  循着这套逻辑,通常来说,我们就可以比较周全地了解一个菜场的运作,了解摊主们的生活、经营节奏,了解一个社区的运作,了解这个菜场和周边社区、街坊、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变化中的菜场硬件变了,软件也在变

  解放周一:近来,上海中心城区不少菜场做了一些更新改造。一种比较流行的模式,是在原始的菜场功能的基础上,叠加一个居民社区生活空间,或者直接改成信息化设备齐全的生鲜超市、便民菜店。然而,尤其是后者,经常会被认为“没了烟火气”。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王方戟:一些生鲜超市、便民菜店,之所以会被认为没有“烟火气”,其实是因为传统意义上把一个菜场支撑起来的一个个“个性摊位”没有了。一个摊位往往代表着一个摊主的风格。个性化的差异和变化少了,能让人感受到的活力自然就少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超市、菜店的运营主体、运营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建筑界有过讨论,我们做城市建筑,到底应该考虑管理的方便,还是应该考虑人究竟想要什么。我觉得就是类似这样一个问题吧。生鲜超市会更干净、更好管理、盈利能力上可以做通盘考量。从城市运营的角度,运营一个生鲜超市,比管理几十个摊位要容易得多。从小菜场到生鲜超市、便民菜店,就是一个管理不断简化、标准化的过程,一个开放度、差异性有所收敛的过程。由此,半封闭且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所带来的互动和活力,一定没有原来那么强、那么频繁。像以往那种周边居民和某个摊主之间非常细微的社会交往,在超市、菜店肯定是不那么容易发生了。

  解放周一:在您跟学生讨论菜场上的家如何设计时,会涉及上述这些具有社会性的话题吗?

  王方戟:会。但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我们一般还是会选择一个摊贩类型的传统菜场,作为调研和设计的对象。

  一开始,我们的调研和设计基地都是从身边开始物色,最近两次的设计对象都放在了昆山。现在想要在上海的核心城区找一家有一定规模的传统菜场,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解放周一:在不远的未来,菜场会被重新定义吗?

  王方戟:肯定会有重新定义的部分。但严格来说,在像上海这样拥有较大规模流动人口及人口当量的城市,菜场面临的变化或调整会更多一些。而在我本人目力所及的很多三、四线城市,菜场还是人们记忆当中的样子,起变化的可能暂时也很有限。

  解放周一:“90后”甚至“00后”眼中的菜场,与老师们眼中的相比,是否有所变化?

  王方戟:就拿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个性化的创想,或将自己的情感因素放入其中。但毕竟还是要把设计落到现实里。他们如果有什么对未来的设想,必然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比如,围绕“小菜场上的家”,怎样比较自然地把小菜场的“公共性”和家的“私密性”顺联起来,需要做很多技术性的考虑。

  所谓情感、情怀,很多时候是非常个体化的。那可能只是个人心中的一丝涟漪,你有而我没有。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会建议学生去寻找一种通感的落脚点,找到大家都可能因为你这个设计而产生的感觉,那才算数,然后才是把你个人的感受结合进来。我们完全不会拒绝他们个人纠缠在一个设计里,我们是欢迎的,这才是个性。但他们必须回答好下一个层次的问题:如何落地,如何平衡公共性与私密性,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菜场在变化时,硬件在变,软件也在变。软件的核心是管理。本质上,面对摊贩时,是一家一家组织还是统一地运营、管理,是一个如何选择“管理软件”的问题。

  坦白来说,作为学生,作为设计师,能做的是先设计出菜场和摊位这个躯壳,无法把软件一起设计出来。情怀可以放在心里,但无论如何,得先把专业问题解决好。

  好不好看不是设计的核心价值

  解放周一:您曾说,作为这项课程的“主要努力”,希望学生们能够对建筑在社会服务中的价值和定位进行评估与判断。您认为,这是设计从业人员最核心的专业能力之一。

  王方戟:是的。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上海某公园,需要在其核心区建造一处由政府投资的综合服务建筑。任务书要求建筑具备三种功能空间:礼品店、公共厕所和办公。

  接到这个任务时,建筑师脑海中应该出现的,是一幢漂亮的房子,还是一座必须运营良好的公共建筑呢?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案例中,设计师应该不仅仅设计满足任务书中三个功能的空间,更要考虑如何使建筑发挥出很好的公共性和功能性。在这个基本判断上的差异,会把整个项目的形态设计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们希望,我们所培养的未来建筑师,在理解城市环境中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之余,在将自己对城市的感觉融入设计之余,能够对调研中遇到的复杂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

  解放周一: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看到谁火了、哪些建筑成为“网红”了,就追捧或者受其影响。

  王方戟:没错。网红建筑的存在体现了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能让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专业的工作,这是很好的一个方面。网红建筑师能红,肯定也是因为他们有所付出,或者他们以自己的情怀、魅力、智慧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尊重。但这对建筑设计实践的影响并不大。许多在实践中真正值得关注的话题,在网络环境、媒体环境下,很难展开真正有深度的讨论。

  相比一些“好看”“灵光乍现”的建筑,那些把建筑和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的设计,那些把技术构架、空间组织、行为动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和处理的设计,更能创造出设计的价值。

编辑:王月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