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2019-09-11 10:25:49    作者:张晓鸣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张晓鸣

  风景园林是处理人与人类活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在人们对人类生活环境有了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及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而进行的保护、营造与管理活动。在新时期的发展条件下,风景园林的使命与责任是为人类生活提供资源完好、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特色显著、功能稳定、品质优越的“优美生态空间”。

  一、风景园林是研究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一)关于风景园林

  1.“风景园林”是国家一级学科。“风景园林”是一个以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为研究所对象的,处理人与人类活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风景园林是跨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国家一级学科。

  2.风景园林的本质。风景园林的本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对自然、资源、环境与文化有所研究与认知积累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及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

  3.风景园林的内涵。风景园林的内涵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是城镇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彰显特色风貌、提高城市空间品质、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二)风景名胜区与园林绿化

  1.风景名胜区是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精华资源相对集中的审美空间,具有遗产地性质。

  1.1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来源于人对景观的审美认知。因为自然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人的审美情结的交集,风景名胜资源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因为人的喜爱,才有从这个空间获得审美感受与探索知识的精神需求。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性,就在于用风景&名胜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话的审美空间。

  1.2风景名胜承载了人们精神追求的理想境域,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这是因其自然造化的唯一性、独特性与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的交集而确定的。
无论是天工铸就的自然奇观,还是人类智慧的史迹遗存,能够成为被人所赞叹、传颂、审美、研究的风景名胜资源,皆文化使然。

  无论是自然里的山岳河川、雪原草甸、气候天象,还是人居环境中的城垣塔观、古镇园林、村落民居……人们眼里的风景,都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对所处环境的审美认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得以传承。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认知,通过文人的笔墨记载描绘、表现传播、形成共识,代代传承。无论是自然风貌,还是生产生活情境,许多景观被赋予了精妙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风景名胜区是被人们所欣赏的审美空间、游赏境域,是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与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认知的载体。

  2.园林绿化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重要基础设施

  2.1园林绿化是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的以植物材料为基础的艺术营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是直接影响居民工作生活舒适度、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要素,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及社会公益性事业。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园林绿化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2.2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确定了园林绿地空间与这个城市的格局、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

  城市园林绿化不是单纯的绿量构成,它还应当是一个系统的构建,是建立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基础上,具有服务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

  2.3园林绿化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中国第一位园林工程院院士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一书中写道: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园林绿化的自然属性在于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保持与维护城市山水格局,形成相对稳定的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环境要素中发挥其生态效应。
园林绿化的社会属性在于满足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以人的感受与生存质量为准则而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与审美情趣的追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追求

  (一)18、19大以来提出的建设发展理念与目标

  1. 建设发展的主题词

  十八大报告中具有纲领性的主题词有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央将“科学发展”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指导进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建设,也进一步明确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十九大报告中,又特别提出“自然和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时代建设发展的四大纲领性主题词可以这样理解:科学发展为思想路线、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和谐自然为技术路线、美丽中国为建设目标。

  2.新时期的建设发展需求与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临的发展需求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美好生活的内涵很丰富,优美生态环境不仅是要生态良好,还要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生活境遇审美的需求、诗意的向往。风景园林恰恰是构建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二)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与时代责任。

  1.风景园林的发展前景与时代背景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科学发展、生态文明、自然和谐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对“优美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资源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品质为基本任务与时代责任。

  2.时代的发展目标与执行环境的复杂性

  面对党中央对发展的要求,不少地方缺少发展机遇的敏感性,缺乏把握发展方向的宏观判断力,将一个有机关联的风景园林机构分解四散,给建设发展目标的执行带来困难。

  三、风景园林为“美好生活”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一)风景园林是人类活动重要的生态空间与审美空间

  风景园林区别于其他林地或自然空间的主要特色就是: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文化需求的产物,是人与自然、资源、环境、文化等要素相关连的空间,是人类生活境域的构成要素,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体现了一个历史阶段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在于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风景园林的研究、保护、营造与管理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境遇的每一处空间。

  (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翻天覆地。新中国由收拾满目疮痍的残局,走到今天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阶段。

  1.设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保护遗产资源,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

  七十年代末,国家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于八十年代初设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经过37年的保护与发展,风景名胜区制度逐渐完善,风景名胜资源得到严格保护,景观品质得到提升,游赏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高品质的审美空间与地标性景观……

  风景名胜区是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精华资源集中区域。如今,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名片,具有独特风貌与典型文化的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人们游憩审美的重要空间,以及文化传承重要载体,也成为“优美生态环境”的典范区。风景名胜区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交往,尤其是为当地民众生活品质提升及旅游等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成效卓著的贡献。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风景名胜区是人类遗产精华资源集中区域

  2.园林绿化成为优质人居环境与美好生活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也逐渐稳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逐渐由生活温饱走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空间的规划与管理也逐渐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山水格局的保护与城市生态空间的恢复与维护。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编制,以及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的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的营造,成为八十年代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此,园林艺术不再是宅院里的景观,而是走向城市公共空间、延伸到街旁巷尾的,满足民众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充满自然意趣的审美、游憩共享空间。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近三十年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及生态空间的保护逐步得到重视

  3.人居环境进入品质提升阶段

  1992年,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中国全面推进。要将自己生活的城市建设得像公园一样自然美丽,成为一股由心而生的愿望与热情。基本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出行500米能够走进绿地空间……

  七十年的建设发展,风景园林事业使得国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生态空间得到保护与恢复,城市绿地系统逐渐完善,城市空间品质的到提升,绿色福利共享,极大地优化了人们的居住工作的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可望、可及,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是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突出强调:城市发展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这是对风景园林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四、风景园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众在满足温饱与生活稳定的基础上,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为“美好生活需求”这个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风景园林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研究、保护与营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活动境域就是风景园林的责任与使命。

  (一)立足条件,认知优势,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1.维护城市自然山水资源

  城市的山水格局是城市自然形态的骨架,是对城市形成、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山体、水系、林木、耕地等自然地貌,以及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的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魅力,保护与恢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当前风景园林面对的重要课题。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魅力

  2.构筑城市绿色系统格局

  风景园林是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构成要素。其中,城市绿地系统是依城市山水格局为自然基底,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对城镇户外自然境域、人工境域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城市生态自然要素及功能空间。绿地系统的构建,使城市自然资源、文化要素、地域风貌、品质追求、生活质量、审美意趣等,得到有机联系并形成系统效应服务于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城市特色的重要呈现空间,也是城市特征与民众游赏休憩的主要空间。

  3.营造地带性植物特色景观

  植物是风景园林中主体要素之一。植物景观是地域性自然特征的要素。保护及运用好乡土优质树种,科学、艺术地进行植物配置,坚持植物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色彩丰富,彰显特色。季相分明的地区,植物景观应当呈现为春季繁花似锦、夏季浓荫蔽日、秋季色彩斑斓、冬季阳光灿烂的景象。

  4.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精髓

  风景园林是地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不仅要抢救、修复那些濒危资源,还要用园林艺术的手法使之得以传承,并结合园林绿化将那些值得传承而形成文化共识的审美元素,在园林绿化的景观中得以延展,通过园林艺术的语言营造景观、引导审美、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

  5.体现进步文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在资源利用、建设理念、技术应用、管理模式、社会需求、文化认知、审美共识、统筹协调等方面都受着时代进步与文明程度的影响,应当顺势发展,充分采纳先进技术,应用文明发展的成果,体现时代特征。

  (二)确立主题,彰显特色,追求美好,提升品质

  1.因地制宜研究建设发展定位

  在对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与特色的研究基础上,有的放矢,科学建设,艺术呈现,让城市绽放特色,为城市提供美好人居。城市绿地是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是自然要素最多的生态空间,也是城市生活的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景观空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积极提倡:讲科学、讲合理、讲技术、讲资源、讲特色、讲历史、讲文化。

  2.确立主题,纲举目张,彰显特色

  在充分研究城市地域条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为城市风景园林发展进行定位、确立主题。江苏的城市在创建园林城市中,就十分重视城市研究,每一个城市都会为这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确立一个发展主题,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工作。

  例如,南京市根据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积淀、龙蟠虎踞的山水形态与植物应用等资源条件确定的主题为“浓荫蔽日,风格雄浑”;苏州古城内众多古典园林,城市空间又受制于古城保护,因而确定的主题为“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通俗地称之为“将古典园林的艺术延伸到街旁巷尾”。镇江是一座滨江城市,又多浅丘山林,确立主题为“大江风貌,城市山林”,敞开沿江岸线,让城市与长江对话。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大江风貌,城市山林

  3.民生和谐为本,绿色福利共享

  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为根本,满足民众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营造高品质的风景园林空间服务于人类,实现绿色福利共享。

  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高级阶段。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状态——城市园林绿化的理想境界。

  (三)将城市建设得像公园一样

  习总书记2018年2月视察成都天府新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还说“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习总书记这样介绍厦门: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将城市建设得像公园那样,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公园的特点:

  公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态性、文化性、公共性、时代性。

  1.1以植物为主的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自然生态效应;

  1.2景观优美,是表现自然艺术的人工境域,是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1.3民众游赏休憩的场所,审美、科学、健身、娱乐、读书、交流等,具有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服务功能;

  1.4公园属于公共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服务于民众,且效益稳定,具有共享性。

  2. 公园城市的基本特征

  2.1 城市山水格局保护(生态空间)

  城市绿地系统是依城市山水格局为自然基底、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对城镇户外自然境域、人工境域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城市生态自然要素及功能空间。

  2.2 绿地系统效应显著(科学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城市特色的重要呈现空间,也是城市特征与民众游赏休憩的主要空间。

  2.3 城市绿色福利共享(功能布局)

  绿色福利共享,满足多元化需求(绿色福利共享是时代发展的主流)。城市公园绿地服务于城市与民众的共享性应当是区别于其他绿地的特征,其生态、风貌、服务功效的贡献应当优异于其他绿地,是衡量与评价一个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内容。理想的城市园林绿化应当是:山水格局资源增值,公园绿地布局均好,场所空间服务有效,自然要素效益显著,工作生活环境舒适,景观风貌特色鲜明。

  2.4 园林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品质)

  城镇生长于自然,是人类生存依托自然空间而生成聚集地,存在于自然空间之中。人类生活与自然相伴,城市绿地是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是自然要素最多的生态空间,与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景观空间。具有地域性自然特征与历史文化的园林绿化景观,也是人们寄托情感的审美对象,体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与审美共识。

  2.5 追求高品质人居环境(美好生活)

  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对自然的文化认知与审美共识,往往成为人们对自然崇敬、眷恋与审美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进而升华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明确目标,积极实践,走向理想境界  

  1.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研究与重视主体资源价值的保值增值与空间的管控。

  严格保护。保护资源的原真性及审美价值。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其审美价值,在于人们对其相融共生的环境的审美认知与文化共识。

  有效利用。逐渐梳理景观空间,完善提供游赏服务的基础设施,抢救修复景物、景观,以及围绕资源保护与游赏环境优化而进行的建设活动,为科研、游赏提供可以观赏且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与景物、景观,使风景名胜游赏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完整传承。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及服务都是针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而言的,其终极目标是完整地传承。完整传承指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主体资源及游赏空间得到完整保存,并通过利用维护、依法管理,改善景区内生活的居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实现资源保值增值传给子孙后代。

  2.在园林绿化营造与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中,研究与重视园林绿地主体功能的有效贡献及效益的稳定、增值

  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共识与文化认知。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自然规律;节约利用资源,合理使用材料;用近自然手法,表现自然艺术;技术应用显效,艺术呈现增值;培育和谐认知,引导自然审美;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空间品质;精准养护管理,绿色资源保值增效…… 

  在具体建设中提倡讲科学遵规律、讲艺术显功效,重视设计源头的科学论证、专业把关与正确决策,为人类生活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空间与园林绿化作品,将自然的功效与艺术延伸到生活空间。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营造贴近生活的绿色场所空间

  3.研究、传承、探索、创新、追求

  风景园林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产物。因此,风景园林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研究人类生活环境与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风景园林永远的主题。

  3.1真正理解风景园林,一切围绕人类生活境遇的美好而研究发展与贡献。

  风景名胜区是人类文化追求的理想境遇,其核心价值在于人类的审美需求。因此,无论保护还是利用应当不偏离作为自然文化遗产的独特审美价值,严格保护那些独有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及其与之关联的空间环境,研究管理的科学与策略,确保完整地传承给后代。

  城市园林绿化应当以人的生存环境为核心深化城市生态空间的研究,有效保护城市生态格局,优化绿地系统,提升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科学性及其服务功效。

  风景园林是城市空间品质及其特色的呈现空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优美生态空间的载体。当代风景园林以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为基准,研究绿地系统的运行效益及评价方法,研究园林绿地特色与城市风貌的关系,研究绿地功能布局对提高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贡献。

  3.2 积极开展城市弃置地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

  因历史上采矿塌陷、工业迁移等形成的弃置地,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表空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这些用地逐渐进入了人类生活的空间。风景园林面对这样的用地空间,不仅仅是满足生态修复,而是从资源化利用的视角研究用地空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研究用地空间留存的生产活动印记,研究用地空间的文化信息,研究地表遗存的审美元素,进而在运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用风景园林的语言描述它,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营造生态得以修复且具有个性特征的城市特色空间,使之得以被资源化利用,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服务于城市的优美生态空间,成为有故事可以叙述的游憩审美境域。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城市弃置地可以修复为具有个性特征的城市特色空间

  3.3 正确理解海绵理念,科学建设海绵绿地

  海绵城市涉及城市山水格局、生态安全、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走向生态文明的系统工程。园林绿地中的海绵建设应当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重视“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功效,采用技术确保园林绿地主体功能增效增值,使绿地生态效应、景观效应显著提升。

  集雨型绿地是绿地海绵功能消纳雨水的主要形态。集雨型绿地是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功能的前提下,兼具一定的拦蓄、消纳、净化雨水功能的园林绿地。园林绿地中的集雨型绿地,是针对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绿地主体功能,结合地形而设计、营建的绿地空间;是实现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绿地建设形式;是体现园林绿化建设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优美生态环境。

  集雨型绿地形态丰富,是根据不同地域自然条件、雨水径流特点以及绿地功能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计、营造的绿地空间。主要形态有:汇水植草明沟(传输、渗透)、集雨缓坡(渗透、缓滞)、雨水花园、花境、花溪(蓄存、景观)、雨水滞留湾(滤净,进入水体前置)、雨水(小微)湿地(生物净化、生态涵养) 等。

  绿地海绵中常见的雨水花园是雨水资源化利用而形成的园林绿地空间或营造形式。雨水花园是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功能的前提下,兼具雨水拦蓄、消纳、净化、调蓄等海绵综合功能的绿地形式,水体、植物景观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与海绵功效。

  雨水花园根据地形竖向关系、雨水规律与绿地主体功能要求,顺势形成雨水汇蓄集中区域。雨水花园不拘形式,根据常降雨规律条件下的雨水汇蓄总量、汇水面积的大小形态、竖向条件、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位的情况,结合绿地主体功能,形成与景观构成因素相协调的水域景观空间。面积大而水体相对稳定的可以考虑雨水综合利用,面积小无明显水体蓄存区的可以形成雨水花境,线型带状区域具有一定雨水传输功能的可以形成雨水花溪。雨水花园植物配置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竖向种植条件的土壤含水量,且依据种植条件合理配置旱湿两宜、耐水湿、耐水淹与水生植物,确保植物能够适应条件、健康生长,景观丰富,充满自然意趣。

  3.4 探索创新引领示范办园博,记录时代发展轨迹

  为了提升园林绿化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水平,让园林绿化更有效地服务人居环境改善、服务城市发展,无论中国园林博览会还是省级园博会,都以探索、创新、引领、示范为追求,举办园博会展示发展成就,开展园林科技、艺术的交流。

  园博会不仅是造园艺术创新的展示交流,博览园建设中的创新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建设,探索尝试园林绿化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在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园林艺术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影响并发展了当代园林绿化的建设理念。

  以“自然生态”为核心,引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品质提升”为目标,探索园林景观创新模式,以“创新创作”为动力,推进园林科技转化运用,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坚持服务民生优化人居。通过园博会博览园的建设,发挥服务周边、激活发展要素的作用,带动城市区域发展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城市居民休憩游赏、文化交流、休闲运动、观光旅游提供绿色空间,促进园林文化发展。

  园博会是紧随时代发展的探索创新园地,每一届园博会建设的博览园与造园艺术作品,都是新理念新技术的实践载体,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创作创新不断进步,形成特色,留下了园林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的时代烙印。例如,中国(重庆)园博的山地园林、中国(武汉)园博的生态修复、江苏(苏州)园博的绿地海绵、河北(衡水)园博的湿地园林等等。

张晓鸣:风景园林与优美生态环境

园博会是紧随时代发展的探索创新园地

  城市生态空间在于风景园林,优美生态环境在于风景园林。风景园林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对自然的眷恋、对自然的欣赏,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风景园林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法营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让艺术的自然服务于城市空间,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为走向“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晓鸣:江苏省住建厅风景园林处原调研员、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园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届理事。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