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2019-12-16 10:26:58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21-22日,2019衡水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会在衡水市举行。在21日的“都市农业与宜居环境”论坛上,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协调员,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蔡建明先生发表演讲,分析了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的分析以及都市农业促进城乡融合的趋势,提出了都市农业未来的研究方向,分享了城乡共同进步,城乡融合,以人为本,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理念。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蔡建明在衡水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会上演讲

  城乡融合概述

  城乡融合的概念

  首先谈城乡融合的概念。中国进入城市社会之后,目前面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过去供需之间的矛盾,而是供求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得不到满足。

  所以,中国在2013年的时候提出了新型城市化,实际上是提出了要高品质建设城市,同时乡村不能落下,要从过去的工农齐步走的指导方针变成城市和乡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城乡融合道路。

  从学术观点来看,城乡融合最早由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谈到“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20世纪60年代,芒福德从城市发展的立场出发,曾深刻地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英国学者霍华德到美国学者芒福德,从城乡成婚论到“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但从他们的论述及其学术追求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是他们理论内涵的核心。

  城乡融合的重要性

  城乡融合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城市、乡村都是人类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所找到的适合居住的方式。从最早的洞穴居住方式,到后面的乡村居住方式,一直到现在的城市、大城市、城市群等等居住方式,都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及当时的技术构成。这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人类在不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为自己寻求的最好的居住方式,所以城乡融合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在未来实际上是不会消失的。但城市作为一个主要居住载体,符合人类发展的总规律。所以乡村的人口可能会减少,但是乡村居住形态和形式还会继续存在。那么乡村的人和城市的人应该是等同的,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这就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性。

  城乡融合是是高品质城市化的抓手和体现。高品质的城市化要有抓手,那么抓手是什么?那就是城乡融合,就是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的居住载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及要素流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城乡融合也是高品质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因为城市化的本质是乡村的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生产要素不断流入城市,城市的人类生产方式和创造的新文明不断扩散到乡村的过程,所以也能看出理念、精神、生活方式、文化等等方面在乡村不断的扩散,以及农村的生产要素向城市不断流动所形成的城市化的本质过程。高品质的城市化,实际上是由城乡融合体现的,也就是城市和乡村共同得到繁荣。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乡村将来能不能保得住,文化品质、文化遗产价值比较高的乡村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取决于城乡之间能不能更好地融合,所以说城乡融合其实就是中国下一阶段要进行不断追求的发展目标。

  城乡融合的案例

  国内外有没有城乡融合做得比较好的实践案例呢?从国际国内城市研究中发现,好多城市其实都在做城乡融合方面的发展。最早大家知道霍华德提出来的田园城市,他不仅提出了这个理念,同时也在进行实践,首座田园城市就是英国Letchworth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坐落在伦敦北不太远的一个地方(图1),它位于伦敦北58公里处,当时有人口3.3万人,土地面积2300公顷,或者说3.5万亩。它有通到伦敦的地铁、铁路,整体区域的通达性比较好。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1 莱赤乌斯市跟伦敦之间的相对关系

  当时根据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所做的城市规划,也就是对莱赤乌斯城市的规划(图2)。他当时提出花园城市理想结构(图3),就是要有1个中心城市,在中心城市之外要有6个卫星城市。1个中心城市和周边6个卫星城市之间要有非常好的通达性来联系,从各个城市到其他不同地方的通达性都非常好,它们之间的连接也非常好。城市和城市之间要留有很多的空地,这个空地是用来发展农业的,实际上是能够保证工业和农业、乡村和城市能够更好地融合、发展。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2 莱赤乌斯市的城市规划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3 花园城市理想结构

  因此它以这样的理念进行了规划(图4-5)。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发展成现在这样(图6),当然这里面有好多是工业遗产改进后的结果,也就是经过旧城不断改造以后形成的。这里是人地非常和谐,城乡非常融合,产业、人口和自然非常融合的国际典范。可以看出来城乡之间互动的关系非常强,做得非常好。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4 莱赤乌斯市规划结果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5 莱赤乌斯市规划结果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6 发展后的莱赤乌斯市

  当然,这是人类最初对城乡融合的探索,随之而来的就是其他城市也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探索。丹麦的哥本哈根城乡融合发展(图7),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是指状型,每个指状都是城市比较密集的地方,在指状之间留有大量的绿色空间,可进行农业和乡村的再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城乡融合比较好的案例。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7 哥本哈根城市布局

  荷兰兰斯塔德绿心规划,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城乡融合做得非常好的典范(图8)。在城市和城市之间有很大的绿心连接起来,城市周边也是通过乡村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在中国,成都是生态宜居相对比较好的城市,它是最早把T型绿地理论引进到城市规划当中的城市,城市里面留了好多T型的绿地(图9),就像用木楔楔进去了一个绿色的廊,能够确保绿色廊道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确保了城市与乡村,城市的扩展对乡村的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而不是一昧地让乡村受损。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8 荷兰兰斯塔德绿心规划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9 成都城市规划

  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性

  都市农业的概念

  国际、国内的案例都是用城乡融合里都市农业的概念把城市和农村串起来,因为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很好地成为嫁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同时在城市的发展当中,也能够使城市内部的绿色体现得比较好。都市农业之所以能够扮演促进城乡融合的角色,在于它的多功能性。这里用的都市农业概念是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是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一种综合农业的经济行为,包含了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到食品安全监管和休闲体验的整个经济过程,而不是像西方理解的那样,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内部。因为西方的城市和农村跟中国的城乡结构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城市包含了很大的郊区和远郊区,保存了很大的乡村地区,就是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自给自足的过程在中国更容易体现出来。

  所以在中国,都市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体中的非常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的切入点,也是城市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都市农业应该被有效地纳入到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当中去。

  目前我们推广的一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南京等,这都是都市农业基金会设的示范点,这些点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当有效。在全国层面来说,都市农业被纳入城市规划当中去,仅仅是今年才开始探索的事情,还没有真正纳入到体系中,所以在中国城乡规划法还没有把都市农业作为非常明显的板块进行强调。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1)食品安全功能,缓解贫困及营养缺乏。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城市的食品生产很多情况下反映出城市得到充足的食品、食品的渠道不可靠不规律,以及缺乏购买力。在非洲、拉丁美洲,城市农业和都市农业为贫民起到非常好的食品保障作用。

  另外都市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对乡村农业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提高了国家食物体系的效能,它的食用性、便利性、质量都使它成为重要乡村农业的绝佳补充。

  2)弱势群体功能,促进社会的一体化

  弱势群体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工作的移居者。有些人对乡村比较熟悉,突然移居到城市以后,对城市的环境不太熟悉,他们怎样能融入到城市的经济当中去?都市农业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在城市找一小片地块进行农业生产,确保他们的生存能够得到保障,这是农业起到的社会融合和社会包容发展的作用

  同时它也能解决城市妇女的实际需求,从目前的国际实践案例来看,都市农业主要是由城市妇女来承担的,因为妇女在城市经济就业当中可能相对处于弱势,那么从事都市农业的活动,有利于她们找到自己的就业出口。在非洲、南非等等艾滋病比较多的地区,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开发,艾滋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能有更好的食品保障和营养保证。

  3)当地经济发展功能

  都市农业实际上是高效的农业,立体农业、室内农业和工厂化农业使城市变成生产性的城市。自己种植粮食也可以节省家庭的食物开支;同时提供非正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收入;带动相关微型企业的发展,必要的农业原料的生产和加工,包装和产品的销售;城市里面的屋顶农业也可以作为比较好的休闲旅游和社交的公共场所。

  4)城市环境管理,建成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

  都市农业对于建成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有很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市民追求自然的意识,为市民提供休闲和教育的功能,承担身心放松的作用。同时由于都市农业还能生产新鲜的食物,接近消费者,都市农业还承担着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减少运输、包装、制冷等能源损耗的作用。另外,通过把废弃的空地变成绿化带的方式会使城市变得更加清洁,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在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公园里也开辟了20%-30%土地,用来做可持续性景观的发展。把都市农业融入到公园里,使得公园生物多样性变得更丰富,而不只有用来观赏的植物。另外都市农业还可以收集家庭废弃物和有机废弃物,用来生产堆肥或动物饲料等,成为处理有机废弃物的好方式。

  都市农业的案例

  阿姆斯特丹的农业中心对农业废弃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实际上这也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过程。它讲述的是原料进入养殖场后,养殖场进行集中式养殖的过程,比如说养猪时,尿怎么转化成氮肥,猪进入屠宰场成为肉制品,废弃物怎么变成沼气,怎么减少城市的温室效应等,废料怎么变成有机肥,投入到蘑菇、土豆、花卉的生产中,实现真正零排放。所以,能看出都市农业在这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发达国家实际上利用得更充分一些,因为发达国家土地是私有制,所以如果能够让土地拥有者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接受这个过程,会使都市农业相对容易开展。我国的都市农业在城市发展面临很多限制,比如不能在城市郊区发展养殖业等,在城市内部发展都市农业盆栽等也会受到很多限制。

  都市农业促进城乡融合的趋势

  城市区域食物系统构建

  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推动城市议程,到目前有200多个城市已经加入米兰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在更小区域内解决食物供应问题,同时减少食物的浪费。它给食物系统做了政策方面的规划和建议。会议是在米兰召开的,所以叫米兰条约。

  目前我国已经有四个城市加入米兰条约,加入这个条约后要遵循很多规范,通过培训、国际案例介绍、城市之间学习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城市区域食物系统的构建,以及区域食物自给自足的供应过程。这是米兰条约想推动的过程,也是将来都市农业里需要进一步研发推动的方面。

  构建食物系统,要加强本地生产能力建设,包括结构调整、空间潜力的挖掘、设施农业的建设。荷兰的设施农业对水资源的节约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都市城市可以把水资源利用率从40%提到80%。

  食物生产性城市构建

  都市农业农产品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农产品在空间上有最优配置,在城市内部,都市农业可以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产和城市食物自给自足的提升。主要途径是通过发展屋顶农业、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使得城市地区的农业进一步发展。

  生态廊道的可食景观构建

  我们目前发展的绿色廊道更多是作为景观让大家欣赏、休闲,还没有做到可食景观,没有生产食物的过程,生物的多样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所以,在生态廊道建设中把都市农业引进来,构建这种可食景观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就是市民农园的建设,在公园里面辟出来一部分土地用来发展都市农业,进行农业生产。这些活动都应该进一步加强。

  多功能都市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对大部分人来说,市民休闲活动可以通过周边地区的都市农园的发展来实现。另外也可以看实现对特殊人群照看或者进行更好的生态教育在多功能农业里面,社会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减灾防灾体系构建

  都市农业在环境保育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减灾防灾体系构建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海绵城市、城市避难所等等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都市农业,大家记得2003年的时候北京的SARS,当时是要找临时救治的医院,最后找到小汤山,因为小汤山当时是一个高新农业基地,所以非常容易被开发成临时的避难所,所以都市农业在这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强的。在海绵城市,城市湿地的建设里,都市农业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都市农业的未来研究方向

  都市农业的食品安全保障功能

  1)稳定外埠供给

  在外埠蔬菜供应与都市农业的本地生产之间求得平衡,才能建立起弹性的食物系统,提高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

  2)适度冗余

  对大城市来说,为防治城市灾难发生后的影响,城市政府一般在大城市里要有菜篮子储备和食物方面的储备。根据北京市《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规划,政府储备和生产储备的肉类要确保18天的消费需求,蔬菜确保7天消费需求。

  3)减少中间环节

  北京所生产的蔬菜,很多时候是以直销以及自产自食的途径进入市场,不通过一层层的批发市场,既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农产品损耗,又能降低食物价格。未来应该鼓励农夫市场、市民农园以及社区支持农业(CAS)、社区租赁种植园等方式,不仅能够保持农产品质量,同时能够缩短流通环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空间优化

  未来发展时,在空间上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的空间,通过研究,根据它的保质期、价值,来判断在城市地区、郊区、半城市化地区分别配置哪些农业活动(图10)。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10 空间优化图

  未来怎样更好地进行空间优化,使不同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的农业实现优化,使得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加契合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都市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欧洲很多城市里有市民农园,因为城市很多人到一定年龄之后,想要亲近自然,对于回归自然要求更强烈,所以需要跟土地之间发生天然的联系,农业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纽带,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园。

  通过生态农园大家找到更好聚集的活动空间,一边吃着有机食物,一边讨论社区怎么构建,所以社区也会非常活跃(图11)。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11 社区农园

  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要分期建设,所以很多地方实际上是空的,这些地方怎样更好的运用的问题,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里。荷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留出一部分用来农业生产的土地,做几年后城市发展到这儿,再把农业用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转化之前依然是要做高效的都市农业活动。

  在城市公园里面辟出来一部分作为学生生态教育的过程(图12),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12 学生生态教育

  荷兰的一个社会服务体系(图13),它在城市周边的都市农园发展农场住宿,农场餐饮业等,直接消费农产品,同时有很多娱乐活动,使得社会活动多样化。另外,它在城市内部公园地区选了一些地方,作为有机农产品的展示,使得城市居民能非常容易地进行农产品的购买和交流。

蔡建明:城乡融合下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图13 农产品市场

  都市农业园区的另一种社会服务,农场提供对老年人、残疾人的托管服务。白天把他们送到农场里是比较安全的,孩子们也能在这里进行生态教育,家长也不用担心,这是相对远离城市、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孩子们在这里能学到东西,也比较安全。

  此外还有绿色、蓝色服务,有洪水时,这些地方可以变成农业用地,水下去以后,这地方依旧是农业生产用地。所以都市农业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真正成为绿色基础设施,成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也确保了自然生产的多样性。


  蔡建明: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协调员,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分会副理事长、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人居环境署等许多国际机构及国内众多城市咨询专家。

编辑:王子悦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超大城市更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一些小型乡村自然消亡,一些乡村区域直接非农转化,乡村数量规模和区域范围缩减、发展活力下降。我国超大城市的非农化城镇化进程走在其他地区前列,防止乡村过度衰退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新时代,【详细】

不能想当然地用城市思维去谋划乡村发展

  乡村建设和发展中,仍有一些让基层干部感到困惑的事。有基层干部说,有关部门拨款300万元用于修缮村里的古宅,但光是危房鉴定、招投标、外包设计、施工管理等这些流程费用,就要花掉五六十万元。村干部困惑:村里的工匠完【详细】

《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贵阳共识》发布

  7月7日,“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主题论坛发布《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贵阳共识》。【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