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福建屏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2019-12-27 09:40:43         来源:宁德文明网     浏览次数:

  金秋屏南,从熙岭龙潭、四坪,到代溪北墘、甘棠小梨洋、双溪古镇,乡村音乐活动周、黄酒文化活动周、武术文化活动周、乡村艺术活动周等20项大型活动接连登场,异彩纷呈。

  这是屏南为了弘扬“闽东之光”精心策划的“四季屏南、乡村有约”乡村文化旅游创意活动月活动,旨在多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全媒体、立体化宣传推介屏南全域旅游资源,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文化节和屏南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为广大游客献上了一场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的“嘉年华”,瞬间引爆万千人气,也让这些奔跑在振兴路上的乡村又火了一把。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屏南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多措并举,用文化的振兴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展魅力,佳话曲曲传唱乡间。

“四季屏南、乡村有约”乡村文化旅游创意活动月活动。图源:闽东日报

  屏山汾水 人文荟萃

  千峰竞秀,百川争流;屏山汾水,人文荟萃。

  屏南历史悠久,境内分布大王台等商周文化遗址14处,文明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魏晋至明清,中原先民多次南迁入闽,屏南成为一个重要的过境点和落脚点,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在这里得到较好的融合。同时,古代屏南还是闽海洋与内陆茶盐商贸的重要通道,茶盐古道是南来北往的商旅踏出的文化之路、商贸之路,是福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交融,再加上地处丘陵的一方水土,孕育了屏南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文明、乡土文化——

四平戏。图源:闽东日报

  这里是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虹桥飞跨架通途。屏南崇山峻岭、溪壑纵横、水流充沛,能工巧匠们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河床的宽度和桥址的自然状况,因地制宜虹桥飞跨,天壑变通途,也成为乡民乘凉歇息、遮风避雨、祭祀神灵的胜境。目前,屏南境内现存古代廊桥56座,其中,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万安桥是全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它们静卧在岁月深处,鲜活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成为了这方土地的一个文化象征与符号。

  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戏曲),长腔短调唱古今。屏南拥有四平戏、平讲戏、乱弹戏、四平傀儡戏、杖头木偶戏等古老地方剧种,虽沉浮起落,但穿越历史光阴回响至今。

  这里是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美酒醇香醉百里。屏南山高林密,清泉醇洌,有着得天独厚的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的优质大米与泉水。千百年来,乡民秉承古法酿造传统,大都以家酿或小作坊形式生产红曲和黄酒,成为屏南重要的传统产业和外销产品,并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几乎覆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是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拳风霍霍威四方。自古以来,屏南武风盛行,传统武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尤其到明清两朝最为鼎盛,单鞭罗汉拳、虎尊拳、龙虎形拳、八卦棍、梅花棍等传统武术延传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屏南功夫”。

  这里是中国本草养生文化之乡,本草养生传千年。屏南地处东南丘陵,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本草资源丰富。千百年的传承与实践,民众熟练掌握了本草的习性与药理,并融入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本草养生知识与习俗,同时融合饮食、酒、茶、武术等养生元素,形成了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本草养生文化……

  还有散布在青山绿水间的大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承载着屏南乡土文化的精华,如珍珠般熠熠生辉。仅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屏南古村就多达22个。这些民间文化遗存,无不凝聚着屏南人的文化和精气神,成为屏南乡土的独特印记,日久弥新。

  薪火相传 文化流芳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城市化流动等诸多变化,与许多地方一样,屏南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守望乡土、留住乡愁,成为屏南上下的共识。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是保障。从2001年开始,屏南县委、县政府就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成立挖掘抢救屏南地方戏领导小组,把挖掘抢救地方戏摆上议事日程。翌年,又组建“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抽调专业干部组成精干研究队伍,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开展研究保护工作。此后又调整成立“屏南县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定传承人,成立传习所、传承协会,开展传承活动,从保护民间戏曲开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在屏南城乡风风火火铺开,在木拱廊桥、民间戏曲、红曲黄酒、本草养生、民间武术等方面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近年来,屏南先后成立了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屏南漈头平讲戏剧团等10多个民间业余剧团;登记成立了屏南县寿山乡乱弹戏保护传承协会、屏南龙潭四平戏保护传承协会、屏南平讲戏保护传承协会、屏南县武术协会、屏南县红曲黄酒协会、屏南中医药协会等传承机构;出台政策鼓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开展带徒授艺,培养传承人;开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公益性惠民演出;在屏南城关职业中专学校、屏南二中、古峰二小、寿山中心小学、甘棠中心小学等学校开设戏曲、武术传习班,招收学生参与传承学习四平戏、平讲戏、乱弹戏及屏南传统武术。

  同时,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四平戏、平讲戏、红曲黄酒传统酿造技艺、民间武术、青草药膳、青草医知识与实践等项目分四批给予命名,并经逐级申报。目前,屏南已拥有联合科教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15项、县级非遗项目6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位、省级21位、市级42位、县级70多位;公布了一至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并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项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11处。其中,尤以古建筑最为突出,类型包括廊桥、寺庙、宗祠、民居、亭阁、古塔、牌坊等。屏南万安桥、千乘桥、广福桥、广利桥、龙津桥在内的“闽浙木拱廊桥”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

  身怀“传家珍宝”,请进来、走出去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知名度,成为了屏南的常态。近年来,屏南每年都依托白水洋旅游文化节,举办以廊桥、戏曲、武术等为主题的文化论坛,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四平腔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屏南)研讨会”“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屏南高峰论坛”等多项文化交流盛事,四平戏、提线木偶戏进京参加全国珍稀剧种展演,漈头平讲戏剧团赴马来西亚访问演出,平讲戏、四平提线木偶参加台湾非遗展,尽显屏南文化自信。

  多元融合 振兴乡村

  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留得住、传下去,更要“活”起来。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屏南大胆创新实践,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多元融合,用艺术唤醒乡土、以文创激活古村,走出了一条富有屏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屏南熙岭乡龙潭村的复兴就颇具代表性。这个隐于青山绿水间的古村,历史悠久,百年老宅遍布村落,古韵绵长。村里还有以唱腔、表演独具特色而闻名的四平戏,跻身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凉夏夜,小桥流水旁,村民欢聚一堂,长腔短调唱大戏,成为无数龙潭人的温暖记忆。

  当古村邂逅“外出大潮”,原本1400多人口的龙潭村仅余200多人留守,且多为老人、妇女。一座座老宅在年久失修中轰然倒下,残垣断壁、冷落门庭、斑驳藓痕,诉说着沧桑和无奈。

  2017年5月,龙潭文创项目启动。文创团队入驻,修复古村、复兴文化,一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文艺范十足,村子重现生机。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更有北京、上海、厦门、香港、英国等外来“新村民”租赁老宅,修复、改造、安家,他乡成故乡。目前,龙潭常住人口已恢复至500多人,回流村民和外来新村民达300多人,而且村里的配套设施完善了、村小学复办了、古民居修缮了、村庄变美了、乡村游火了,一度凋敝的村落在文创引擎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欣喜的是,沉寂多年的四平戏在龙潭又开唱了,并吸引了外来新村民前来学习、传承。

漈头村古建筑群落。图源:闽东日报

  在屏南,像龙潭一样沐浴文创春风重焕新生的古村不胜枚举。2015年以来,屏南统筹集中县域行政、经济、政策资源,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的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并抽调精干力量组织推进全县文创工作,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力量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发展模式。

  《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项。每年还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先后争取到中央和省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5600万元,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厚植起了文创沃土。

  项目实践中,屏南注重创新、多元融合、高效推进。对古村,突出活化利用,秉持“保护风貌、活化利用、有机发展”的理念,以古建筑、古街巷及传统景观风貌为核心资源,结合古村文物保护和老屋修缮工作,认真筛选修复对象,分期分批进行修复利用;创新“以村委会为中介平台,由村委会分别与屋主和‘新移民’签订租赁合同,‘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模式,创建老屋“认租15年”等运作机制,吸引外来资金注入,破解资金瓶颈,既省去“新移民”修缮过程中的繁琐,解决其驻村创业场所需求,又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村落古建“保”与“用”的难题,众多闲置、荒废的老屋“变废为宝”。

  同时,立足丰富文化资源,屏南积极策划组织“双溪元宵灯会节”“龙潭戏曲文化节”等特色民间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屏南乡土特色文化,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在北墘、龙潭、玉洋等村,以冬至开酿为龙头,举办黄酒文化节,做强做大酒产业;在康里村,举办端午节、七巧民俗文化节,恢复编织百索等传统手工技艺。

  “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精彩”,乡村文化活动氛围渐浓,屏南乘势发力,打造形成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旅居养生等新业态,建设药膳小镇、黄酒小镇等七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一批古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胜地。其中,北墘、厦地等6个镇村被列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漈头、小梨洋、北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潭古村多次亮相央视,蜚声海内外。2018年,屏南乡村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占全县游客量的六成以上,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

  文创引领,兴村富民。当下屏南乡村,文创已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刘晓茜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