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崔愷:建筑的根本性进步来自哪里

2020-09-15 10:13:10         来源: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     浏览次数: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崔愷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积极倡导推动中国建筑本土创作的发展与研究,提出“本土设计”的创作理论思路,先后主持设计国家级和地方重要建筑达130余项,所主持的工程获得国际国内等专业设计奖项90余项。曾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程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梁思成建筑奖”等荣誉。著有《本土设计》等。

  以下为访谈原文:

  01

  建筑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

  我们做一线建筑师的人都知道建筑非常复杂。复杂性不仅仅来自于本身的功能、技术构成的复杂性,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对建筑工程的理解:我们建筑师的理解,政府领导认可,规划部门以及各个相关的部门从城市角度对于建筑的很多的诉求,当然还有发展商、施工单位在建造过程中的诉求,所有这些最终还要得到市民、使用者对于建筑的评判。所有这些东西都要在我们的设计过程当中去找到某一种平衡,通过设计能够综合大多数人的看法和诉求,把它做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一个有价值的、跟城市和谐的空间场所。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实际上往往是带有一种妥协性的,因为如果仅仅从建筑学术的角度来讲,去追求某一种在建筑学发展史上的定位,我觉得对我来讲太困难。因为很多这样的一些诉求,对大部分外行来讲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如果说从我自己最在意的建筑品质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对人、对城市、对环境的友善的态度。这方面有时候虽然会跟业主的要求,跟开发主体的要求有一些偏离,但是我往往会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做融合的工作。未来这不是我个人的一个作品,而是一个大家能够喜欢的,放在城市当中比较合适的,从长久来讲有节能环保的价值,这样的一个建筑。

  02

  科技/艺术/或其他是建筑的未来吗?

  我个人认为建筑根本性的进步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比方说现在我们环境问题比较严重,那么我们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相关的技术体系,在建筑当中如何能更好的融入,或者说引导我们的建筑创作。另外在我们的城市更新当中,如何使我们既有的建筑能够用新的技术,延续它的生命,加强它的寿命,提高它的功能,我觉得这个也非常重要,这一类都是技术上对量大面广的建筑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事实上这样的方向性的技术路线,也使建筑的发展更符合人类生存的需求,这一点我很坚定地相信。

  当然更多的艺术方面的追求,实际上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一种更高的诉求。包括建筑师本人、使用者、社会上大家对建筑的形象和艺术感觉的追求,我觉得也是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这方面不能走得过急,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为艺术而艺术。我觉得还是应该比较真实和理性的创作,呈现出来的这种理性美、技术美、建筑美是最主要的。所以我认为建筑的未来还是依赖于我们人类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创新,然后应用到建筑上来,或者说引发我们对建筑的更长远价值的思考。当然每一个建筑师又结合自己的设计趣味,以及自己希望表达的某种美学特征去赋予建筑相应的艺术性,会是更丰富多彩的。技术发展是一个大目标,艺术发展是很多个不同方向上的多样化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总的趋向,所以我觉得艺术是应该放在第二位。

  03

  建筑学的边界在哪里?

  建筑是什么?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大众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它是一个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庇护所、是一个有强烈的使用功能的空间。当然确实,现在从建筑学本身的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一些边界模糊的现象,包括虚拟技术带来的大家对建筑体验的某一种认识,包括其他发展对建筑和景观的边界。建筑跟城市的边界,建筑跟很多的高科技发展出现了一些边界上的模糊,这种现象是有的。但是我觉得对大量的普通建筑来讲,建筑的基本属性一直没变,并不是像我们其他的科技发展那么日新月异。

  人类的生活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的生存状态,以及人在地球上面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实际上它的相互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我也觉得建筑就是稳定的。建筑绝大部分还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地上,为了某一些功能建立的一个场所。当然功能可以拓展,功能可以调整,空间是可以拓展的,空间也可以改变,但是它跟人的需求的关系是稳定的。

  04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我是北京人,从小到大一直基本生活在北京,尤其是当了建筑师以后,对北京这个城市就不仅仅是一个市民,而且是一个专业人士。我觉得它是一个很有文化和历史的城市,它也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它的发展和各种资源的汇聚都是前所未有,所以也造成了这个城市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到底怎么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可以呈现出我们古都的完整性,同时又能够满足当代城市的生活和当代大量的首都功能这样的一种需求。

  我觉得多少年来北京一直处于这样一种“拆”和“保”之间的矛盾当中,到今天应该说也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今天的北京要留的东西,不仅仅是历史的古城,还有过去近百年来留下的近现代建筑资源和遗产,越来越丰富,边界也越来越大,但是城市也是用地越来越少,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中间找到平衡点,是未来北京大战略的一个需求。但近年来北京在副中心的建设当中,提出城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副中心,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带来一个更大的空间。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或者说是一些其他的发展功能,比方说像工业发展、教育发展、大医疗的发展,可以向北京之外、首都之外发展。同时一体化也带来了新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城市群,通过区域性的整体协调,使原来相对尖锐的矛盾可以适当化解。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对保护老的有好处,对发展新的也有好处,所以我觉得北京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它是一个核心区,再加上若干个外围的城市组团形成的一个城市群。

  现在北京自己的格局来讲,已经出现了双城核心功能区,我们老的北京城和北京副中心正在建设的新的北京城。确实形成了一个新的思考北京和认识北京的新视野,我也觉得很有兴趣,因为这是一个大格局的调整,使我们过去近百年来北京的格局出现了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05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似乎因为建筑的发展,这些展览也伴随着建筑的发展可以做得越来越好。但事实上在我看来,很多双年展越来越走向某种无奈的状态,就是缺乏后劲。开始一两届还是不错,后几届的可能就比较困难,这需要进行反思。我个人认为双年展既是一个学术性的平台,又是一个建筑文化传播的平台,我不太认为它是一个圈子里面的小事情,然后通过刻意的宣传把它放大。而是通过渗入到城市当中,跟进城市发展变化,跟进城市的大事件、大建设,去展现真实的城市的主题。只有这样,双年展才会常办常新,而不会局限在某一种小众化和跟社会脱离,甚至跟社会某种情况下,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孤芳自赏的状态。

  虽然我也同意双年展当中有艺术的氛围,或者说有一种艺术批评在里面,但我认为这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的双年展应该正面的展示社会对建筑的需求,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觉得在双年展这样宏大的一个平台上,应该呈现出主流的价值观,和各个社会层面可以呈现出来的多样性,我觉得这能够丰富我们的双年展。期待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个比较宽大的平台,有一个包容的态度,以及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