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碳中和”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

2021-03-30 09:31:36    作者:焦思颖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碳中和”一经提出,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肩负着能源转型的使命,碳中和注定会对我国的产业布局、发展质量、生存空间带来深远的影响。但“碳中和”之路,面临着重重困难。如何减少碳排放,如何更好地实现碳捕捉和碳汇,有待我们一一破题。

  2060年实现了“碳中和”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

  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站在2021年,畅想“碳中和”的未来,应该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到2060年,中国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将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少排放二氧化碳,多固化二氧化碳,最后变成零。”“碳中和”看似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但如果再往深处看,随着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变,将会开启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减排二氧化碳

  “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如果继续以现在的速率升温,全球升温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气候变化将加剧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气候事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

  然而,看看我们当下的生活,衣食住行似乎都离不开化石能源。汽车需要燃料,做饭要用煤炭、燃气,电力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而目前发电主要依靠燃煤,风能、太阳能等占比仍然较少。

  而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需要从加大节能力度和优化能源结构两个方面努力。当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能源革命进程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伟认为,对我国来说,就是要加快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其中,发展地下热能和地温节能是重要方向。

  地热能是一种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稳定可靠、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属于新能源之一,对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研究认为,地热能一年中72%的时间可以利用,而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的这一数字分别为42%、21%和14%。不同深度的地热能都可以开发利用,一般说来,0~200米的深度叫浅层地热能,可主要用于供暖和制冷。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普遍适宜,且技术也已基本成熟。200~3000米的深度是常规地热能,又叫水热型地热能;而3000~1万米深度的干热岩是地热能未来重要的开发利用方向。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更是不可估量。目前,雄安新区的雄县城区、容城城区实现了地热能供暖全部覆盖,成功创建了全国首座“无烟城”。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峰认为,推进“碳中和”,应进一步加大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清洁能源地质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设计的力度,加强地热和浅层地温在城镇集中供暖制冷的应用。目前,需要进一步理顺地热能管理体制,明确地热能资源管理主体,特别是浅层地温能、干热岩的资源管理制度,加速营造地热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力度,调动多方积极性,加强基础性地热能勘查工作和回灌监管,建设干热岩勘查开发先导试验区,加强统一规划布局。

  增加碳汇能力

  推进“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则要提升碳汇能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表示,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增强碳汇能力的重要方面。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

  在植树造林方面,从1973年到2020年的47年时间里,我国深入开展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全国森林覆盖率从12.7%增长到23.04%,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不断增强。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年~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而在去年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经过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亿立方米,可以多固定1.6亿吨二氧化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

  “调整更新2030年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充分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等困难和挑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增加林草碳汇,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下一步,还应深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着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完善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开展国家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评价和森林碳汇计量监测。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呼吁,“十四五”期间,应将加大森林碳汇的建设与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结合起来推进,构建更有激励性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和交易机制;以系统观念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

  开启低碳革命

  “碳中和”关乎着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我国的燃油车或将退出历史;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许多倍;我国的能源结构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中西部地区或将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格局也将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克认为,“碳中和”是一次挑战,反过来就是一次重大机遇。“最终低碳得靠产业革命、组织方式革命和技术的革命。”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认为,“碳中和”要回应好低碳和发展的关系。低碳不只是发展的成本,也应视为一种发展模式的重构,最终要产出绿色GDP,并令环境更清洁、空间更合理、生活更便捷。

  “在用地结构方面,一方面要在新建区域严格按照低碳要求规划、设计和建设,另一方面,要利用城市更新的机会,纠正已经建设很多年,但一直缺乏活力的众多次新区、次新城存在的问题,通过填充式开发和低效用地的活化,提高土地开发的密度、功能的复合度,缩短出行距离。对于老城区,在设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优化公共领域的空间利用,包括提升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增加绿色交通的路权等。城市建设区域应在土地规划和开发标准上,较大限度地支持本地可再生能源,如屋顶光伏、地热等的利用;提高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环境准入标准,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可持续基础设施,降低碳排放。”王志高说。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作出的预测显示,我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30~2035年前后达峰,一次能源需求峰值有望控制在56~60亿吨标准煤左右。此后,用能结构升级叠加节能潜力释放将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单位GDP能耗水平有望于2040年以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着风能、太阳能的发展,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快速上升,有望在2035年前后超过煤炭,2040年左右超过一次能源总量的50%,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