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2021-05-13 13:47:32         来源: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2021年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历时两日于3月28日在西安圆满结束。在期间的特色城镇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赵兵发表演讲,分享了基于中华民族共同视角下的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结构变迁研究,提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变迁的主要驱动力,传统村落精细化保护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真正让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赵兵在特色城镇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演讲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溯源与概念内涵

  (一)理论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9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等提出具体部署,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相关研究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来,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热度不断增加,对截至2021年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各学科领域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进行了大量研究。

  (三)概念界定

  1.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古代时期,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在四夷之中,后世因此称“中华”。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始用“民族”一词,又于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始将“中华”与“民族”连用,始有“中华民族”一词。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期,强调“五族共和”,后期,国共合作后,就有了“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到共同纲领再到第一部《宪法》至今,中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都是贯通的,即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各民族,就是宪法确认的中国56个民族,具有法定性。

  2.共同体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意识形态之意识,社会意识形态或称观念形态,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共同体则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结成的集体,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

  因此,共同体意识是拥有相同社会意识形态下所结成的坚实共同集体。

  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特质

  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历史形成的中国共居民族(56民族)共同缔造、 共同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条件之上,具有共同家园、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多民族命运共同体(国家命运共同体)。

  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是共同性,既家园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共同、价值共同。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藏羌彝走廊的关系

  (一)藏羌彝走廊范围与概念界定

  “藏羌彝走廊”的历史地理范畴和概念适用范围皆与“藏彝走廊”相同,大体北起我国西北甘青地区黄河上游的青海玉树州、果洛州、甘南州和陇南市西南部;南至滇西高原怒江、澜沧江、元江上游流域的怒江州、大理州、保山市北部和楚雄州;东至川西高原岷江上游和涪江上游的阿坝州,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四市西部的岷山东麓,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游的雅安市北部和西部、乐山市西南部,凉山州、攀枝花市;西至西藏东部金沙江和怒江上游的昌都市、察隅县。

  藏羌彝走廊地带属于垂直地域分异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导致其“地理环境基因”的多样性,是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形式丰富的典型区域,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多分布、多边缘”的特点,该区域内的民族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护潜力巨大。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将核心区划定为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贵州省的毕节市,云南省的楚雄州、迪庆州,西藏的拉萨市、昌都市、林芝市,甘肃的甘南州,青海的黄南州等7省(区)11市(州),学界也掀起藏羌彝文化产业与发展研究的新高潮。

  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仍以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途径为主,侧重于对走廊概念和地理空间范围的探讨,对民族语言、历史、文化、信仰的调查研究。近年来研究途径逐渐向多学科、跨学科发展,开展有结合民族经济、生态保护、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但涉及的范围以及综合学科的协作力度尚显不足,因而还不足以展示“藏羌彝走廊”的全貌。

  (二)藏羌彝走廊范围内各民族概况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近68万平方公里,分布着20余个少数民族、760万人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教派并存发展,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同源异流、多元合流的特征在此体现强烈、源远流长。

  走廊以藏族为主体、藏文化为代表,羌族、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辅,文化氛围浓郁,形成一个开放的民族文化系统,实现各民族间的各种文化联系、文化交往、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藏羌彝走廊的关系

  藏羌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主要地域。

  其中,民族传统村落是藏羌彝走廊中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载体与历史记忆,其空间结构的变迁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见证。

  三、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现状分析

  (一)传统村落的概念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

  对“传统村落”的定义有不同版本,但共同点均有历史属性、价值属性、物质空间属性,对其较为全面的定义可参照:“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冯骥才先生提出了传统村落的四个概念。一是较完好的历史面貌;二是有较丰富的文化遗存;三是有独特的生产生活;第四点是活态存在和连续。

  (二)传统村落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

  (三)国内传统村落总体概况

  从2012年认定第一批646个,到2018年认定第五批2666个,总数,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

  (四)西部十二省传统村落总体情况

  从2012年认定第一批266个,到2018年认定第五批659个,总数2550个。

  总体特点:西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云贵两省占56%。

  (五)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传统村落研究成果的主要学科分布

  (六)少数民族村寨的概念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这些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民族居民共同生产生活,自然而然形成了民族聚居区。在民族村寨中,这些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以诸如语言、服饰、建筑等形式呈现。

  民族村寨定义:“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建筑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浓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一般村落的区别主要集中在村落文化,少数民族村落与一般村落相比具有以下特征:民族性、差异性、农耕性、封闭性、边缘性、兼容性。

  四、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一)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可视化的分析走廊地带内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

  高密度地区主要为在四川西北部、青海东部。

  中密度地区主要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低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部、贵州西北部和四川南部。

  (二)藏族典型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理塘县君坝乡火古龙村,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君坝乡于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理塘县火古龙村卫星图像

  “空间结构”,即传统村落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场地的关联,具体演绎为传统村落中的广场、街巷、各种规模的院落空间、与村落相邻并具有生产生活功能的河道、桥梁、田地和家族祖先墓地等,古龙村空间结构如下: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理塘县火古龙村空间结构图

  (三)羌族典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羌族传统村落的建造,既体现了古代羌民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与合理改造,又反映了他们对生计空间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把握与合理布局。

  羌族传统村落所在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地域发展非常不平衡,反映到羌族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结构上,就呈现为村落体系内部羌寨排列、分布、组合的地域差异性与不平衡性。

  由于地理基础是导致羌族传统村落平面分布与立体布局差异的根源,因此,羌族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结构具有地理分布与空间结构分布两大特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现存的羌族传统村落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以及绵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内,以阿坝藏羌自治州境内的茂、理、汶三县为主。

  1.呈块状分布

  受高深峡谷地形地貌以及交通条件的影响,羌族传统村落之间分布相对独立,每个传统村落自成一个块状分布,彼此交通不便,传统村落内羌民自给自足。由于羌寨规模的影响,块状分布的各个羌族传统村落所占区域又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特点。

  一些规模较大的羌族传统村落,如桃坪羌寨、羌锋村等所占区域范围较大,属大块状的羌族传统村落,反之则属小块状的羌族传统村落。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呈块状分布的羌族传统村落

  2.呈条带状分布

  由于羌族传统村落大都沿河流分布,就整个羌族传统村落体系而言,其呈条带状分布的特征尤为明显。萝卜寨等羌寨就由北向南呈带状沿岷江分布;而桃坪、通化、老木卡寨也由东向西呈带状沿杂谷脑河分布。就羌族传统村落内部羌族民居建筑而言,以黑虎羌寨为例,黑虎羌寨位于高半山,寨中民居沿山体亦呈条带状分布。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呈条带状分布的羌族传统村落

  3.沿河线性分布

  作为羌民生产、生活所在地的羌族传统村落,无论是用水还是交通,都离不开河流,河流可谓是羌族传统村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羌族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岷江上游的水系分布紧密相连。水系发达的岷江上游及杂谷脑河干流流域是羌族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支流水源较小,羌族传统村落分布也相对较少。就目前羌族传统村落的分布密度而言,羌族传统村落体系内村落呈现出干流密集而支流稀疏的地理分布特征。

  从羌族传统村落的分布来看,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羌族传统村落大多数沿河流干流分布,如:桃坪羌寨、老木卡寨等传统村落则沿岷江支流杂谷脑河分布。虽然由于国家各项政策的帮扶推动,羌族传统村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其地理分布干流密集而支流稀疏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杂谷脑河——木卡羌寨

  川西高原高山深谷林立,地形复杂,地理环境特殊,这给羌族传统村落的平面布局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勤劳智慧的羌族人民通过精心的构思,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山区地形环境优势,将不利的地形因素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建造出影响深远的羌族传统村落。

  受所在地区高山深谷特殊地形地势的限制,羌族传统村落整体与内部都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空间结构特征。

  其特征包括:羌族传统村落数量不多、范围较小 ;羌族传统村落职能单一、规模不大 ;羌族传统村落规模与村落人口密度呈正比 ;羌族传统村落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

  (四)羌族典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分析——萝卜寨

  民居每层的功能和碉楼相差不多,底层圈养牲畜,中间层住人、最顶层用来储藏粮食。屋顶平台在功能上比较多样,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也是羌族人民平常歇息、妇女针织、儿童嬉戏的场所。屋顶平台下面的建筑材料大多以木板和石板为主,并将其伸出墙体形成屋檐,木板或者石板上铺上严密的树枝或者竹枝,用黄土或者鸡粪压盖夯实形成 0.35 米左右的防雨层,其中再以涧槽引水。部分民居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邻里之间互相往来。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冬暖夏凉。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萝卜寨

  (五)羌族典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分析——羌锋村

  羌锋村空间形态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五种邻里空间:院落邻里空间、中心邻里空间、祭祀邻里空间、巷道邻里空间、宅前邻里空间。这五类空间从功能来说都为村民提供户外交流场所,推动寨子邻里空间更加完善满足村民日常行为需求。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羌锋村空间形态特点

  羌锋村是岷江上游保留较为完整的寨子之一,由于岷江支流是从整个寨子中间穿过,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寨子依靠着河岸两边依山而建,形成了曲巷相连的空间特点,再加上地势崎岖,建筑布局较为自由,围合出了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寨子建筑以石砌为主,材料都是取自于自然,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在通往祭祀道路的中轴线上建有一座碉楼,处于寨子核心位置,整个建筑高达 38 米,石砌而成,没有入口,只能借助爬梯进入内部。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羌锋村

  (六)彝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凉山彝族选择住地时,非常看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一般都要选择既可放牧,又可耕作且林木葱郁、河水清凉的地方居住。

  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父系血缘关系高度重视,故常常是聚族而居。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姓氏。

  在对具体的建筑进行修建时,常选择在气候适度、土质坚固的平地上,并有相宅和卜宅两·个步骤。相宅一般皆以“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等依山傍水、土肥草美之地为理想居所。而卜宅则受民族信仰影响较多,取决于毕摩占卜测算女主人的命官及属相的方位凶吉而定宅地好坏。

  从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来讲,由于生活特点、经济及文化等原因,彝族村寨有“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特点。

  就单个传统村落而言,其则是以“居住”和“防御”两大现实功能为出发点,基本属于自由生长,很少有确切规划,也没有固定模式。对于公共空间的建造也不会刻意进行,而是随意选择任意一家的房间进行聚会,不需要专门的场所。

  五、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变迁驱动力及趋势分析

  (一)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变迁驱动力分析

  上述分析藏羌彝走廊的总体村落空间分布结构与村落空间结构的演进,其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的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赵兵:藏彝羌走廊民族传统空间变迁

  综上,藏羌彝走廊民族地带的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是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变迁趋势分析

  1.随着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交往、交融,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综合性、融合性特征会更加明显。

  2.随着新型建筑材料与技术进一步传播,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街巷空间、院落空间的元素更加丰富。

  3.随着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目前的空间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留,活化更新将成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保护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结束语

  传统村落精细化保护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提高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管服务水平。真正让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努力寻求“立足本地资源、激发内生活力,加强社会合作,促进活态传承”的思路,摒弃忽视村民主体地位的越俎代庖思维和单一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多元化保护发展的途径。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