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waste to E-restoration:Us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promote electronic pollution treatment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Guiyu Town Guangdong China
选题背景
作品是在港大读研期间的毕设项目。当时,面对导师给出的一系列景观相关的热点选题方向,如海平面上升、景观公平、城市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景观、生态修复等。因一直对社会公平和人类健康相关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并认为景观设计师有机会与责任通过专业的手段实现社会责任感,污染修复类的项目便开始进入我的视野。污染修复方向有很多: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这些都较为常见,更多的资料搜集后我发现了一个少见的名词:“电子垃圾”,它是指那些过时的、人们丢弃的废旧的电子产品。
距离我很近的广东省贵屿镇正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场。指导老师姜斌几年前曾专门去调研研究过此课题,项目开始时老师给予我耐心的讲解和引导、提供大量资料并分享了研究体验,使我对项目有了初步的想法。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这类话题,国外的很多论文和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前期数据和设计支撑。包括全球电子垃圾产量、分布、流向;贵屿发展历史线、国家相关的政策变化对发展的影响;贵屿各镇对电子垃圾不同拆解环节的分工;拆解中合法、不合法流程、模式对比和对环境的影响;各种利益相关者经济收入、数量对比;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冲突关系;贵屿土壤河流各类污染现状的时空对比等……
电子垃圾流向和产量趋势分析
对我帮助特别大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绿色和平组织发表的汕头贵屿电子垃圾拆解业的人类学调查报告。虽然这份报告写于9年前,但他们深入的调研让我了解了贵屿镇电子垃圾拆解行业的发展历程、产业运作模式、产业规模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与项目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从而为后续的设计干预提供基本的定位和事实依据。汕头市贵屿镇重金属污染典型土壤修复示范工程报道和各类植物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研究,为后续对不同尺度和用地类型的修复策略提供思路。
国内外大量文献得到的场地污染情况最新数据支撑
前期调研后可知,由于电子垃圾在回收后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如可重复使用的部件、贵金属和可回收的塑料。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贵屿镇开始了电子垃圾拆解业务。因为缺乏足够的政府监管和规定,电子垃圾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进口到中国。传统的垃圾收集开始真正发展成为贵屿人的主业,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被废弃。贵屿镇80%的家庭都参与了这个行业,并通过这个行业快速积累财富。
然而,贵屿的家庭作坊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拆解电子垃圾。电子拆解业在给贵屿镇居民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贵屿的水资源已经完全被重金属污染,种植的食物也不能食用。
2010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禁止这类非法的拆解行为,避免污染问题的加重,也开展了一些污染治理的项目。然而,由于之前长期的积累,污染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全恢复的,甚至存在于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深层的土壤、地下水,生态修复依然必不可少。
场地调研与现状问题总结
在导师不断的引导中,我将项目定位定为如何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当地的污染,继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镇。项目分析了贵屿镇电子垃圾的处理过程,电子垃圾对景观和社区的危害,以及贵屿镇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选择农田、河流和城区三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将恢复和发展规划为三个阶段,以展示每个阶段的设计策略。
场地问题
贵屿有四种电子垃圾相关的家庭作坊,处理金属、电路板、塑料和电线。从电子垃圾中提取贵金属和塑料会产生大部分污染物。该地图显示了贵屿地区各类家庭作坊的加工和分类模式。下图可以看到,在经过贵屿的干流练江的有机污染物检测中,贵屿段污染物急剧上升,并影响到下游。
贵屿镇电子垃圾流
我通过渡头村展示贵屿人以前传统的工作方式如何影响小镇的景观和社区。电子垃圾堆放在后院和公共场所,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径流将重金属和他化学物质带入土壤和水中,地下水受到渗透污染。农田也用有毒的水灌溉,生产出不能食用的食物。塑料拆解和再加工过程产生了大量的烟雾。金属和化学元素进入空气,随着降雨回到土地。
电子垃圾如何影响景观和社区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到贵屿的农民和电子垃圾作坊老板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还有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
政府在2010年打击了电子垃圾非法拆解行为,要求所有私营作坊搬迁到政府运营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在那里污水和有毒气体得到妥善处理。此外,中国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导致贵屿人的经济收入开始萎缩,一些人离开这里到他地方谋生。留守的老人、儿童和农民是污染的主要受害者。
因此,此项目的定位是关注生态和社会问题的六个方面,分别是土壤污染、水污染、风暴潮造成的污染传播、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和政策后当地产业经济的下降。从利用景观手段解决污染到创建生态可持续的城镇。
设计策略
修复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污染修复和获得健康食品;第二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当地的生态弹性;第三阶段,小镇将有一个新的景观和更稳定的产业结构。
我针对三种土地类型提出了策略:农田、河流和城区。
农田包括稻田和鱼塘。通过化学处理将农田降低到低污染浓度后,作物和他富含重金属的植物轮作以吸收重金属。之后,收获的有毒作物还可以发酵成乙醇或燃烧获得金属残渣,带来经济效益。对于被污染的鱼塘,净化后可发展为堤塘农业,这种农业模式还具有蓄洪功能。
河流分为主流和支流。干流将通过清淤和湿地塘进行处理。同时,还应通过植物吸附来控制支流的污染。同时,干流还需要地形护岸,防止洪水蔓延污染。
对于城市地区,雨水可以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收集、净化和再利用。居民还可以开发屋顶农场,以获得部分食物。
阶段目标和分区策略
场地选址
选择渡头村作为设计的场地代表。目的是形成系统的水污染处理循环,展示农田、城市和河流地区的水系统从恢复到循环再到净化的过程。该系统划分为回用水流、滞洪水流、地表水净化水流和地下水流。
场地平面和水系统
分区展示
污染修复阶段显示了各类超富集植物和重金属富集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种植模式,农民也在这一阶段接受种植合适作物的培训。在恢复土壤活力的阶段,绿肥后种植水稻可以增产,收获的绿肥还可以作为牲畜饲料。最终,农田是一种生态与旅游平衡发展的模式。
农田阶段策略
农田效果展示
河流生态修复可分为四个阶段。现有条件为硬质驳岸,生物多样性低。第一阶段是清除淤泥和建造天然护岸,然后通过湿地池塘和梯级净化进行污染物修复的阶段。最后,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恢复稳定,人们可以开始接触水。效果图展示了从村庄里的预处理池塘到江边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的水是如何净化的。
在城市地区,径流是将污染物带入河流系统和农田的主要问题之一。现有的系统允许径流在没有任何过滤的情况下快速通过地面。因此,沿着街道和滨水空间创建多个绿色缓冲区以清洁径流水是很重要的。
河流&城区效果展示
综上所述,该项目不仅是一个污染修复项目,还旨在为小镇创造一个再生的景观环境,恢复昔日的生活氛围,吸引流失的人口。
参赛信息
作品名称:From E-waste to E-restoration:Us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promote electronic pollution treatment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Guiyu Town Guangdong China
参赛作者:鲁旻荟
指导老师:姜斌
参赛院校: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获 奖:第十三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风景园林类毕业设计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本作品主题与Cop 26、Cop27全球气候变迁议题息息相关,充分反应设计者之前卫思维,如何让能源生产之负面效应,通过科研为基础,转化成对生态系统有助益之资源,它确为当代景观师之责任。本作品充份显现如何运用NBS(Nature Based Solutions)之自然解方,对于未来式农业、水环境生态化及都会生态发展提出新思考。难得的是,对观念陈述逻辑清晰,排版亦疏密有序,让人快速进入思考情境,是近年少见在科学理性与美质感性兼备的优秀作品,值得鼓励与作为新典范。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兼所长、IFLA亚太区主席 郭琼莹
参赛图纸展示
编辑:贾堃
相关阅读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新华网专题页面上线
专题页面包含园博要闻、园博观点、园博海报、园博美景等版块,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展现省第六届园博会盛况,全面提高省园博会影响力【详细】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51处公园375公里绿道
哪里有优美的环境,哪里就能给跑者动力。数据显示:5年来,副中心不断增加大尺度绿色空间,已先后建成东郊森林公园、台湖公园等万亩以上森林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32处,建成并开放各类公园51处【详细】
“十四五”时期将试点建设3至5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
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为更好保护与利用文物,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益旅游历史文化底蕴【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重庆丰都龙河滨水空间
项目从丰都丰厚多样的文化积淀研究入手,提出“丰盈之邑,尚善之都”的文化定位,分三个层面解决发展痛点——总体城市从宏观解决基本面、两水四岸从中观解决系统线、重点地块从微观解决特色点的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