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德译本《说园(典藏版)》说开去
《说园》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领域,陈从周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1978年,受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邀,陈从周赴美筹建中国园“明轩”,将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移植”到美国。此举开创中国园林走出去的先河,陈从周也被誉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说园》一书是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书以“书法+绘画+中英双语”的形式首版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17年,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说园(典藏版)》,补充了20多幅园林图片。两年前,我受邀将这本书翻译成德语。今年5月,德译本《说园(典藏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期进一步扩大中国园林艺术及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以书为媒,推介中国园林艺术
陈从周原名郁文,字从周,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5岁破蒙进私塾读书,从幼年起便与书为伴,并对木结构建筑表现出浓厚兴趣。上世纪40年代,陈从周在沪与张大千结识,拜其为师,学习绘画。1952年开始,他在同济大学工作、生活达48年之久,直至去世。
陈从周在文学、书画、建筑等方面造诣颇深,这在《说园》中得到集中体现。叶圣陶曾赞誉此书“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全书以文白合一的小品文形式或叙或论或抒情,文笔清丽可诵、引人入胜。《说园(典藏版)》以中英两种文字同刊,兼具中文书法版,并附苏州园林照片和清代匠人手绘的造园图,有助于海内外读者品味中国园林之美。自出版以来,典藏版发行近2万册,多次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赠予国外学者、在国际活动中赠予外交人员,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
终其一生,陈从周不仅钻研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亲自指导造园、复园等工作,并为中国园林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在赴美造园之外,他与美国汉学家、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专家高居翰相识,为后人细致研究古典园林“止园”铺就伏笔。
18世纪,德国逐渐兴起“中国热”,近代以来更于许多德国城市营建中国园林,令当地人切身感受中国园林的建造技艺与生动气韵。在中德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深化的今天,德译本《说园(典藏版)》的出版,有助于德语国家的普通读者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身边的中国园林产生新的认知;也能让专业读者从造园哲学的高度,系统把握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今日之创新,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实践经验。在令中国园林建造智慧结晶远播海外的同时,书中蕴含的丰富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也借由草木山石呈现于外国读者面前。
中国园林,融入德国日常生活
两年一度的德国联邦园艺博览会正在德国曼海姆市举行,其中的中国园林“多景园”颇受欢迎。
作为自然式山水艺术,中国园林是人类艺术文化的瑰宝。早在16、17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就为海外知晓。进入18世纪后,中国的瓷器、丝绸、服饰、家具、建筑等风靡英法等国。受彼时“中国风”影响,德国掀起“中国园林”建造浪潮,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德国波茨坦无忧宫里的“中国茶室”和慕尼黑英国花园里的“中国塔”。
无忧宫是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夏宫。1755年至1764年,约翰·戈特弗里德·伯林,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德国建筑师在宫内建了一座中国茶室:碧绿筒瓦、金黄色落地圆柱和伞状盖顶,桌椅仿造东方式样制造,拱形天花板上绘制着人物,是普鲁士国王品茶消遣的地方。慕尼黑英国花园里的中国塔,同样出自一位未曾到访中国的建筑师——约瑟夫·弗雷。该塔建于1789年至1790年,木结构塔身,5层共25米高,外观呈十二边形,人们可以登塔远眺。塔楼历经沧桑,如今已成为当地节庆欢聚之处,也是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20世纪初,西方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拍下当时的中国园林风貌,中国茶室和中国塔所代表的对遥远东方的认识得到更新。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一批以中国园林为学术课题的外国专家学者。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园艺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就多次来华考察,与中国同行的广泛交流为其学术专著《中国园林》积累下重要素材。
改革开放后,在德国修建中国园林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亮点。这些园林或因中国参加国际园艺展览会而建,或由中德友好城市联合建造,或完全由德国本地筹建。人们徜徉休憩其间,时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园林已自然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位于德国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西园内的“芳华园”,作为欧洲第一座中国园林,它是我国为参加1983年在慕尼黑举办的国际园艺展览会而建。迈入芳华园高敞的门楼,一块刻有“起云”二字的褐色山石映入眼帘,犹如迎候多时的书童。沿迂回曲折的水池前行,经石桥小亭,听潺潺流水,观鱼儿、赏假山、品对联,小小天地别有乾坤。难怪很多游客刚刚参观结束,便拐入大门再次游览——在德国,芳华园有“3分钟的中国旅行”之称。
象征友谊的园林“潜园”位于德国波鸿市鲁尔大学内。该园建成于1990年,是同济大学庆贺兄弟院校成立25周年的献礼,其名取自东晋诗人陶潜及其代表作《桃花源记》。潜园坐落在一排红豆杉和云杉林前,白墙黛瓦,古朴典雅。踏足园中,目之所及是一方假山框景和楹联匾额。匾额上书“世外桃源”,楹联是由石鼓文写就的“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白墙垂柳旁,一池水、六角亭、临水榭,三三两两的学生或读书、或低语、或伫立,氤氲出中国园林内敛、谦恭、宁静的气质。为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中国园林艺术,鲁尔大学还成立了“中国园林协会”,定期提供免费导览,并在园内组织茶道、古琴、太极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
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白湖市的“怡园”则全部由当地政府出资筹建。怡园落成于2011年,占地面积为5400平方米,亭台茶楼、假山水榭、曲桥石舫、石狮轩窗等丰富元素组成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园林,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达2000人。值得一提的是,园内石舫名为“鸳鸯舫”,是当地新人喜结连理、举办婚典的热门之选。怡园的德文名本身更有“永恒幸福之园林”的含义。一对当地新人对我说:“我们很喜欢园名的寓意,更喜欢园中宁静和谐、怡然自得的氛围。”
中国园林在德国许多城市落地开花:北威州杜伊斯堡动物园内的“郢趣园”、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的“清音园”、柏林的“得月园”、汉堡的“豫园”……他乡异域,一座座中国园林以独有的叙事性空间与综合性艺术,展现着中国人对自然、对天地的理解,回应着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诉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期待德译本《说园(典藏版)》让更多人走进中国园林,更愿中国园林艺术为更多人带去美的享受。
(作者为同济大学德语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文旅部发布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行业标准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28日在京举行的媒体通气会获悉,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日前已获批准。该标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起草【详细】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
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闭幕
8月26日,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暨第五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闭幕。本届园博会开幕3个月以来,相关展园共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行业交流团队490个,日均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单日客流量最高达2.3万余人次【详细】
国家“红色草原”示范主题游径发布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议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召开。会上发布国家“红色草原”示范主题游径。游径以“雪山草地·长征丰碑”“牦牛革命·红色燎原”为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