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杰为中国推开了现代建筑的一扇门(组图)

2011-01-06 16:55:32         来源: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CFP-图 
CFP-图


上海大剧院在当时是很现代的建筑 
上海大剧院在当时是很现代的建筑


世纪大道 
世纪大道


南京路步行街也是夏邦杰的作品 
南京路步行街也是夏邦杰的作品

      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国建筑师,夏邦杰的事业版图中有一大块在中国大陆,其中,上海更是他大陆建筑师事业的起点和重点所在。这位和中国缘分匪浅的法国建筑师曾经这样评论自己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法国建筑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这不仅因为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也缘于两国人民间的很多共通性,如幽默、善于烹调等等。”

      上海大剧院,这座矗立在人民广场上的上海地标建筑,具有白色弧形拱顶和光感玻璃幕墙的“水晶宫”,在当时是一座很现代的建筑。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说:“大剧院出现以后,人们变得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2010年12月24日深夜,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夏邦杰因患流感引发的严重支气管炎在巴黎去世,享年71岁。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国建筑师,夏邦杰的事业版图中有一大块在中国大陆,上海更是他大陆建筑师事业的起点和重点所在。这里不仅有夏邦杰建筑设计公司唯一的海外分支机构,还留下了一大批城市地标上海大剧院、世纪大道、南京路步行街。

      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获悉夏邦杰去世,向他的建筑设计师事务所总经理霍布森发去唁电,代表中国驻法国使馆对夏邦杰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而与夏邦杰有着17年友谊的邢同和父女则带着中国同事、朋友、学生的情感,飞往巴黎参加了于2010年12月30日举行的夏邦杰葬礼。

      “对国内建筑界来说,二十年前夏邦杰等一批外国建筑师的到来带来了崭新的理念和建筑事务所的运作方式,也将建筑和艺术连接得更为紧密。而当时,关于中国当代建筑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的争论其实一直存在。夏邦杰不拘泥于传统和争论,带来了现代的、新时代的建筑。”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说。夏邦杰的去世,或许意味着那样一个时代的结束。

      用建筑勾连技术与环境

      夏邦杰于1939年生于巴黎左岸的艺术世家。在巴黎美院拿到城市规划的学位后,夏邦杰于1969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Arte Charpentier,其中的Arte其实分别对应着建筑(architecture)、研究(research)、技术(technology)和环境(environment)。夏邦杰一生所涉猎的建筑范围十分广泛,城镇规划、道路设计、住宅、商业楼宇、文化设施和旧房改造无所不包,纵览这些作品,单从形态上,也很难归纳出一个具体的风格。这一点在他的弟子、“上下”设计总监蒋琼耳处也得到了证实:“他的风格是多元化的,这和他早年多元化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年轻时去柬埔寨当过老师,后来又在欧洲做保护建筑,来中国,又去非洲,夏邦杰的设计元素随着这些经历而愈加丰富。然而,这种多元或许也是他所争取做到的因地制宜。他和他的建筑师们一直强调根据具体的地形和案例来确定设计计划,并在其中体现出技术和材料所带来的建筑新意,用建筑勾连起环境和技术。

      在夏邦杰位于法国第戎(Dijon)的Elithis Tower上,其对环境和技术的坚持达到了顶点:这座建成于2009年的建筑被誉为当今世界最环保的建筑之一,建筑采用了首创的积极能耗供应结构,使得建筑本身能够产生多于自身所需的电力,并将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低到普通商业楼宇的六分之一。从设计到材料一直到用户的体验,这幢大楼都提供了最新的可持续的技术。但在更多的作品中,建筑师的理念融于作品,并不容易察觉。

      为中国带来西方现代建筑

      1994年上海大剧院的中标,意味着这位法国建筑师事业生涯的真正拐点。这座矗立在人民广场上的上海地标建筑,具有白色弧形拱顶和光感玻璃幕墙的“水晶宫”,在当时是一座很现代的建筑。“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西方的建筑,他说大剧院这也有东方元素,天圆地方。”刑同和说。大剧院的平面是几何正方形的,曲线的屋顶则是圆的一部分。夏邦杰在客观上将中国建筑界从建筑道路的争论中解脱出来。伍江说,“大剧院出现以后,人们变得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在世纪大道的建造上,当时也存在争议,对于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有纪念性的道路规划至今还存在异议。然而,夏邦杰再次于争议中接手项目,并用自己巧妙的方式来应对了这一挑战。他用不对称的设计来消解轴线的先天不足,将道路的空间更多地留给了人行道和绿化带。“据我所知,夏邦杰最早的方案中,人走的空间更大些。”伍江介绍说。灵活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将自己的理念融汇于既定的方案之中是夏邦德的另一过人之处。

      中国是第二个家

      蒋琼耳介绍,夏邦杰的告别仪式在蒙马特高地的Saint Pierre教堂举行,他选择那里,因为他父亲也是建筑师,并规划改造了蒙马特地区,“按他生前要求:不要鲜花,只要音乐。从教堂出来,陪伴灵车去蒙马特墓地,家人精心准备了各种音乐符号,以代替鲜花,为他再作一曲平安曲。”夏邦杰的爷爷是欧洲有名的作曲家,他的家族还拥有一个自己的乐队,每年举行音乐会。

      “圣诞节,他家里人给我打电话,说我们中国这边的朋友对他很重要,来中国二十多年,建造了一个又一个作品,我们是他第二个家。”蒋琼耳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

      夏邦杰在苏州河畔买了房子,他曾说,从上海的家的窗口望出去,风景十分美丽。这位和中国缘分匪浅的法国建筑师曾经这样评论自己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法国建筑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这不仅因为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也缘于两国人民间的很多共通性,如幽默、善于烹调等等。”

      如今看来,在1984年那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夏邦杰来到上海,仿佛推开了一扇门,客观上拓宽了中国人对于现代建筑的直观理解。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